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福建最“低調”的五鳳土樓,位於南靖和溪,瞭解它的人少之又少

瑞興樓,五鳳樓,又名小五鳳樓,坐落在客家人聚居地南靖縣和溪鎮林坂村前坂洋。林氏入閩之後,傳至林祿以下第54代第111世林文德寧化縣知縣,宋末隱居於寧化石壁村。約於元至正十年(1350)第122代孫、林文德的裔孫林長清,遷居南靖縣和溪鄉林禁社(今和溪林中,林坂村)開基。

該樓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當地居民林文榮、文彭兄弟共建此樓,今大門上橫額尚儲存有“瑞興棣萼”4個字。其為一堂橫式版築小五鳳形土樓。古地名“鵝公坡”。到了元代,有部分童、俞、高等姓居民在此定居墾殖,改地名為河港坑,屬南勝縣永豐裡,明代以後,又改稱鰲崗。

瑞興樓主樓高3層,封閉小5間,每層4房一廳,共15間。石砌牆基高厚各1米,土牆厚0。5~0。8米,均用白堊揉拌夯成,質地黏韌牢固。梯道從底層後牆內向“之”字形,直達上層。底層中廳為後堂,中間向外開一大門,中層不開門;上層中廳向前開一與底層同樣大小的大門,門外架一座靠牆木結構懸式瞭望臺(俗稱“水群”),寬1米,長4。5米。底、中層4個角間各開一個長約0。8米,寬不到0。1米狹長型空氣窗。

主樓(後堂)隔過道和內天井建單層前堂,連樓後堂內天井前堂兩端附建4間小廳,連線小廳兩翼又各縱建對稱的中廂房6間(左右共12間);內、中廂房之間形成狹長形天井(右各一);中廂房隔後庭又縱建外廂房5間,藉此連線主樓與前堂為一體。

前堂外向敞開,左右楹間分掛清代文、武貢生林匯川,林丹桂兩塊木匾(已毀),面臨前圍牆。牆右端開一大門,門外曬穀地埕;牆左端開一小門,門外為牛棚、廁所;圍牆外隔通道有半圓形水池。主樓背後另建弧形後圍牆,高約3米。

整座樓依中軸主樓,內天井,前堂,外天井,向兩翼廂房對稱展開,前低後高,是小型五鳳樓代表作。周圍透過前後,陸續移向廂房連線,圈成獨立院落。瑞興樓各有一回文疊字對聯。瑞興樓聯:“瑞盈樓,福盈樓,盈樓福祿盈樓瑞;興一代,隆一代,一代隆昌一代興。”臨川齋(子弟塾學)聯:“臨下水澄清,水映長天,天映水;川前山秀顧,山依古石,石依山。”本樓先民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遷四川、臺灣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