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持續最佳化上市制度,機構預計港交所Q2歸母淨利同比增8%

牛牛敲黑板:

中信建投給予港交所目標價546港元,認為港交所對上市制度的改革及持續的最佳化有望繼續吸引更多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此外,雖二季度市場景氣度回落,但預計港交所Q2歸母淨利潤仍同比增長8%。

港交所7月6日公佈將推出新股IPO平臺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全面簡化及數碼化香港的首次招股程式,FINI將先行採用「T+2」招股結算週期,相比目前IPO定價至上市日需5個交易日(T+5)大大縮減。

港股新股結算週期縮短獲得香港業界認可。有業內人士稱縮短公開招股結算程式和週期,將減低外來因素對公開招股價格發現過程的影響,使得公開招股發行人和投資者更能透過市況做出判斷,也能令公開招股價值更反映現時市況。

截至發稿,香港交易所漲幅5。11%,報490港元。今日,中信建投給予港交所目標價546港元,認為港交所對上市制度的改革及持續的最佳化有望繼續吸引更多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此外,雖二季度市場景氣度回落,但預計港交所Q2淨利潤仍同比增長8%。

上市制度改革及持續最佳化,致力成為新經濟首選上市地

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後,新經濟企業不斷匯聚

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公司及已經在海外上市的第二上市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新經濟企業不斷匯聚。經歷了三年的時間,上述措施成功讓30多家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包括小米、美團、快手在內的同股不同權公司在香港上市,也吸引了已經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網易、京東、新東方、百度、嗶哩嗶哩、攜程等公司迴歸到香港第二上市,

新經濟企業已經是香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群聚效應不斷加強。

截止2021年3月31日,新經濟發行人佔香港發行人總數為5。7%,首發募資總額達到6822億港元,佔同期首發募資總額的61%,佔香港總市值的27%,21年Q1交易額佔香港總交易額的21%。

新經濟的板塊效應亦不斷展現,隨著恆生科技指數推出,相關衍生品以及ETF顯著豐富了港交所的產品生態圈。

不僅如此,

為適應變化,恆生指數為新經濟公司做出了調整,將同股不同權、第二上市和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納入恆指體系選股範疇,且新經濟比重擴大。

上市改革仍在路上:IPO流程電子化,縮短新股結算週期

港交所致力於成為新經濟首選上市地,因此自2018年4月重大上市制度改革落地後,並未停止上市改革的步伐,近期較關注的三個改革方向主要為:(1)IPO流程電子化,縮短新股結算週期;(2)拓寬第二上市制度;(3)對於SPAC的研究以及可能的諮詢。

首先我們來看新股結算週期縮短,根據港交所最新在2021年7月6日的公告,將會落實推出FINI,以全面簡化及數碼化香港的首次公開招股程式,

並計劃將現行的T+5結算週期縮短為T+2。

推出FINI後,中央結算系統參與者可竄則採用預設資金壓縮模式,以

改善熱門新股在認購期內凍結大量預付資金的情況。

港交所為確保市場在過渡至FINI前具有足夠的準備時間,預期FINI最早於2022年四季度推出。

圖:採用FINI的招股結算流程,圖源港交所

拓寬第二上市制度

港交所在今年3月31日刊發諮詢檔案,建議最佳化和簡化海外發行人來港上市的制度。諮詢若透過,則有利於在美中概股進一步迴流,從而提升港交所的上市公司市值。

簡化海外發行人的規定,並確保股東保障水平維持嚴格;擴闊第二上市制度,歡迎在海外上市而經營傳統行業的大中華公司來港上市;允許符合條件的發行人在保留既有不同投票權架構及可變利益實體架構下可作雙重主要上市。

具體而言,第一,簡化規定,統一股東保障標準。

第二,放寬第二上市制度,根據建議,沒有采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大中華髮行人可申請在聯交所作第二上市的條件將進行修改。毋須證明其屬「創新產業公司」——採用不同投票權的發行人才須證明;及上市時最低市值將低於現行規定(但仍高於申請作主要上市的要求)。

第三,給予雙重主要上市的發行人更大靈活性,可沿用既有的同股不同權架構及可變利益實體架構。

對於SPAC的研究以及可能的諮詢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rps)作為近期在美國資本市場快速興起的投資工具,受到了各大交易所和投資者的關注,港交所目前也在積極對SPAC進行研究。

SPAC主要目的是與私人公司合併並將其上市。當SPAC進行IPO時,籌集的現金投入信託,同時SPAC的管理層或發起人開始尋找收購目標。收購完成後,被收購的私營公司進入公開市場。

然而,並非所有SPAC都能成功完成收購,一般而言,管理層有約兩年的時間來尋找目標,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成功進行收購,信託就會解除,資金會返還給投資者。

SPAC確定收購目標後,將釋出公告,然後努力完成業務合併。交易完成後SPAC將不復存在而是透過合併後的公司以新的程式碼進行交易。

SPAC一般由基金、富豪、名人等發起,先透過籌集一定的資金成立一間空殼公司,然後再尋求投資者完成上市,因此,SPAC代表了資金充足的私營公司進入公開市場的一種方式。

SPAC和直接上市都是私人投資者獲得公開市場定價和流動性的兩種方式,通常無需進行已成為IPO標準的廣泛路演。

SPAC IPO從2016年起開始出現階梯式增長並在2020年迎來爆發,2020年美股IPO 471例,其中SPAC錄得 248例,佔比52。65%,募集金額超800億美元,同比增長接近600%。

2021年SPAC IPO在美股市場持續火爆,截至7月3日,2021年SPAC IPO數量已經達到362,募資額達到1117。9億美元。

究其火爆的原因,一方面是眾多家族企業的入場帶來的羊群效應,目前SPAC已成為許多家族企業資本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海投全球的調查,戴爾家族發起的SPAC——MSD Acquisition Corp。已於今年3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募集資金5。75億美元,旨在收購主要來自科技和媒體在內的高增長行業;索羅斯家族投資的OneMadison Group 在2019年發起的SPAC——One Madison Corporation於去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募集到4。5億美元;李嘉誠次子李澤楷旗下也有兩隻美股SPAC,分別於去年10月和今年1月上市並募集到資金5。5億和2億美元。

另一方面是SPAC的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徵受到眾多主動追求風險的投資者的青睞。

SPAC尋找的目標標的目前主要集中在生物科技、金融科技、資訊科技等新興領域且具有高增長潛力的企業,但由於發行前投資者並不清楚SPAC的收購物件,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盲盒效應」在金融市場的體現。

Q2港交所盈利前瞻:景氣度回落,淨利潤同比增長8%至32。2億港元

中信建投認為,2021年二季度,市場景氣度明顯較一季度回落,香港市場的每日成交金額(ADT)為1512億港元,同比增長32。6%,環比下降32。6%。

衍生品方面,期權成交張數為62。5萬張,同比增長4%,環比下降33%,期貨成交張數為37。2萬張,同比下降16。3%,環比下降21。4%。

綜合考慮,預計港交所Q2的非投資收入為45。1億港元,同比增長16。1%,環比下降17。9%,總收入為51。1億港元,同比增長7。1%,環比下降14。2%,歸母淨利潤為32。2億港元,同比增長8。1%,環比下降16。1%。

對於港交所全年的業績預測,中信建投得出港交所全年1783億港元ADT的假設,預計港交所2021年的收入同比增長14。6%至218。7億港元,淨利潤同比增長19。2%至137億港元。

綜上所述,中信建投給予港交所目標價546港元,對應2021/2022年50/45倍PE。

本文精編自中信建投證券7月6日研報《港交所:債券通、上市制度持續改革及21年Q2前瞻》

編輯/Viola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