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國家文物局開始立法了:鑑定界急需建立誠信體系,偽專家靠賣證書斂財!

精彩內容 每天如期與您分享

業內人士:有鑑定證書,一般是贗品:

提起假“金縷玉衣”案,接受採訪的幾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對虛假鑑定現象早就見怪不怪了。“藝術品、文物造假自古就有,因為成本很低,利潤極高。”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告訴記者,隨著藝術品交易的日益繁榮,藝術品民間收藏投資熱情高漲,催生了大量的市場鑑定需求。而造假的泛濫,又進一步刺激了文物、藝術品鑑定市場的繁榮。一方面,老百姓迫切需要了解購買的是否是真品;另一方面,一些贗品只要經過所謂權威機構權威人士的鑑定“漂白”,就會披上真品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流入正規交易市場。

“該案折射出當前藝術品鑑定市場的混亂。”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說。現在藝術品鑑定證書已經氾濫成災。一些鑑定機構、鑑定中心為了能夠收取費用,一般都鼓勵文物、藝術品收藏者、投資人開鑑定證書,透過鑑定證書收取鑑定費。“既然是鑑定,就應該有真品鑑定證書和贗品鑑定證書,但事實上,市面上都是真品鑑定證書。”甘學軍說,於是出現只要給鑑定費就開證明的情況。

藝術品真偽鑑定到底難不難?

“藝術品鑑定、文物鑑定十分複雜。

”甘學軍坦言,目前技術鑑定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對材料的認定等,但對於藝術品來說,存在歷史、文化、審美等人文因素,導致很多鑑定行為仍以主觀經驗為主。

真偽鑑定難,還在於部分專家職業道德的喪失。

“拿此次假‘金縷玉衣’案來說,一個普通收藏者怎麼可能同時擁有如此貴重的兩件文物呢,這是違背基本常識的。”甘學軍說,“不排除一些專家在利益面前把持不住,出賣了自己的良知與聲譽。也有可能部分專家因為年事已高,在晚年有看走眼的時候,被人合夥做局利用了。”陳履生介紹,鑑定難一個重要方面在於目前很多專家都不是真正的專家,現實生活中,大量偽鑑定專家活躍在藝術品交易與鑑定市場。

“有的專家被冠以極高的頭銜,所謂世界某鑑定委員會主任。根據個人經驗,一看到這類頭銜,我都認為存在偽專家嫌疑。目前各大電視臺出現的民間鑑寶節目,出現的所謂權威專家,連圈內人都不認識他們。”

公眾對專家的認識也存在誤區。不少人以為在專業機構任職的工作人員都是專家,或者以為某領域的專家就能在另一個領域擔任專家。但隔行如隔山。研究玉石的不一定懂書畫。這一方面要求沒有鑑別能力的專家不能不懂裝懂,另一方面也要求公眾敢於對專家進行質疑。鑑定行為有無監管?監管缺失、法律缺失,暗藏巨大風險

鑑定行為有無監管?監管缺失、法律缺失,暗藏巨大風險

既然鑑定專家隊伍混亂,是否有法律法規對鑑定行為進行約束和規範呢?

“目前國內藝術品鑑定市場處於‘三無’狀態:無法律管、無機構管、無人管。鑑定者無需對鑑定行為負責,也不承擔風險。

”一位在鑑定行業從業幾十年的專業人士向記者坦陳。其實,藝術品收藏自古就有,過去之所以沒出現這樣大規模造假行為,源於傳統社會對誠通道德的尊崇。上述專業人士介紹,過去,民間收藏主要透過古董商等中介維繫。該古董店只有誠信經營,才能長久地維繫下去,因此對聲譽極為看重。老百姓也能夠把自己的收藏品拿去鑑定,得到權威與中肯的估價。而今,在短期高利益的驅使下,幾乎沒有真正權威的民間鑑定機構了。在歐洲,藝術品鑑定市場有一套完善的市場機制進行約束和規範。例如,鑑定師需為鑑定行為承擔風險後果,民間有專業、權威的鑑定機構對藝術品進行權威鑑定。此外,法律對商業欺詐行為有嚴格規定,一旦認定存在欺詐,將進行嚴懲,導致造假者一貧如洗。

造假之風如何遏制?

造假之風如何遏制?

規範鑑定程式,讓鑑定證書承擔法律責任

規範鑑定程式,讓鑑定證書承擔法律責任

隨著藝術品投資規模日益擴大,真偽的鑑定變得尤為關鍵,這也成為阻礙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國際化、專業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陳履生提出,只有上升到政府層面監管,才能有效遏制大規模造假行為。除了借鑑國外法律機制外,還應透過試點方式逐步建立權威機構,重建社會公信。例如,北京畫院是國內收藏、研究齊白石作品的重要機構,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齊白石研究會,樹立專業形象。但該機構絕不能出現偽專家,否則就無法形成真正權威。

有業內人士指出,應建立對鑑定者的問責機制。例如,在假“金縷玉衣”案中,幾位鑑定專家的行為已經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後果,應該追究其相應的社會責任。唯有加大懲處力度,才能讓專業鑑定不再成為肆意斂財的工具。

鑑定界急需建立誠信體系:

連續多年調查文物市場的吳樹認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贗品,鑑定專家和贗品同樣氾濫,這是個極大的諷刺。他說:“這麼多人搞收藏,文物哪裡來?無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據法律規定,地下文物屬國家所有,賣真的出土文物就違法;如果是假的,賣贗品屬於商業欺詐,也犯法。整個行業都在打法律的擦邊球。”

解決鑑定之亂,出路在於構建鑑定行業的誠信體系。

當前文物鑑定無門檻、無標準、無責任的狀態,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監管缺失。包括鑑定環節在內的民間文物流通,處於法律的空白地帶,發生糾紛、打官司都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眾多的古玩市場、鑑定機構只有工商執照,遊離在文物部門監管之外。專家建議,文物鑑定應該像醫生、教師行業一樣,建立專業資質認證體系,改變現在誰都可以自封“鑑定專家”的現狀。

因此,許多專家呼籲應建立行業的退出機制和黑名單制,對那些被多次證明缺乏鑑定能力並惡意擾亂市場的專家,必須摘下他們頭上的“光環”。不管怎麼樣,藝術品市場暴露出眾多不為人知的消費黑幕,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如何使藝術品鑑定在法律的規範下保持著起碼的誠信,千萬別讓金錢使高雅的藝術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