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盛世英主唐朝的玄宗皇帝姓李名隆基

唐朝的玄宗皇帝姓李名隆基,玄宗是他死後的廟號,死後的諡號叫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因此後人也叫他明皇、唐明皇。他出生於武則天垂拱元年八月初五日(685年9月8日),延和元年七月十五日(712年8月21日)二十八歲時父親睿宗李旦退位讓他做皇帝。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二日(756年8月12日)其子肅宗李亨自立為皇帝,玄宗便結束了長達四十五年的皇帝生涯,做了太上皇,肅宗寶應元年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他去世,享年七十八歲。這在我國曆史上可算是一位在位時間長並享高齡的皇帝,而且還是一位十分英明大有功績的皇帝。

唐玄宗的功績,首先是在他手裡結束了長期動盪不安定的政局。

在封建社會里,政局安定的起碼條件是中央最高權力必須由一姓來掌握。而這個局面從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武則天立為皇后,尤其是麟德元年(664)武則天殺死反對她的宰相上官儀,和高宗並稱“二聖”時就被打破了。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後武則天親生的第三子中宗李顯、第四子睿宗李旦相繼做皇帝,實權仍在皇太后武則天手裡。載初元年(689)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應該改由武氏一姓來掌權了,可仍沒有。這位女皇帝和多數古人一樣相信人死會變鬼,鬼還得吃東西,如果身後傳位給武姓內侄,

她作為姑母就決無進武家太廟配享之理,只有傳位給姓李的親兒子自己才能配享李家太廟,不致有淪為餓鬼的危險。於是在聖曆元年(698)把貶為廬陵王的李顯重新立為皇太子,她怕李、武兩家不合作,叫皇太子和改封相王的李旦代表李家,叫侄兒梁王武三思、堂侄又是武則天小女兒太平公主的丈夫定王武攸暨代表武家,一起到明堂立誓文。神龍元年(705)因為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侵犯李、武兩家利益,宰相張柬之等在李、武兩家支援下發動政變殺死二張並迫武則天下臺,中宗李顯即位,武三思仍不倒,武三思的兒媳婦、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還有安樂公主生母、中宗的韋皇后,也都成為武家勢力的代表,政權仍舊無法一元化。

這種李、武多元化政權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為了揚武抑李,武則天大批大批地屠殺李氏宗室和將相大臣,還任用了大批酷吏做爪牙,而這些爪牙的殘暴激起了極大的民憤。地方上的局勢也不穩,早在光宅元年(684)徐敬業就以反武為名在揚州起兵,垂拱四年(688)宗室琅邪王李衝、越王李貞又在博州、豫州起兵。最後弄到張柬之等在中央鬧政變,中宗神龍三年(707)太子李重俊受不了安樂公主等人的欺侮又在中央鬧政變,殺掉武三思後自己也被殺。因此,唐玄宗起來徹底剷除武氏勢力,儘管是從一己私利出發,對安定政局仍有重大的意義。

他的手段仍舊是中央政變,但在策略上遠比前兩次高明。他利用姑母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之間的矛盾,在景龍四年(710)中宗去世、韋后學習武則天臨朝稱制時,和太平公主聯合起來發動政變,形成李家和武家的一部分勢力來反對武家的另一部分勢力,結果順利地殺掉韋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讓父親睿宗李旦當上皇帝,自己當上皇太子。接著他和睿宗、太平公主之間又展開鬥爭,睿宗在景雲三年(712)被迫讓玄宗當皇帝自己退為太上皇,但三品以上即宰相級官員的任免以及大刑獄仍歸太上皇掌握,而且七個宰相中也有五個成為了太平公主的私黨。於是玄宗又以皇帝身份發動一次清除武家殘餘勢力的政變,在先天二年(713)殺掉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並讓睿宗交出全部權力,中央最高權力重新由李家一姓來掌握。

光會剷除政敵還不算大本領,唐玄宗的大本領還在於能夠吸取教訓,杜塞亂源。

唐代的皇位授受往往不正常,不由嫡長子繼承而由眾皇子爭奪,爭奪時甚至危害到老皇帝的安全。玄宗自己本來就只是睿宗的第三子,憑實力才越過兩位哥哥做上皇太子,並讓睿宗退位做上皇帝,他的曾祖太宗李世民更是殺了哥哥弟弟並迫父親高祖退位才做上皇帝。為此玄宗一上臺就採取措施,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和弟弟岐王、薛王蓋了第宅,有空時去興慶宮和他們尋歡作樂,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其實無非是控制兄弟的手段,兄弟們“奏樂縱飲,擊球鬥雞”,幹什麼都可以,只不許過問時政,結交朝官。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也是如此,蓋了所大宅叫“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宦官管束,以後還蓋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隨皇帝住別院,以免私下有所舉動。這對皇子皇孫們講自然少了點自由,但換來的卻是政治上的安定,玄宗在位四十五年中沒有哪位王爺敢在長安城裡鬧動亂。

皇后也是一個亂源,祖母武則天和伯母韋后都是憑了皇后的特殊地位來奪取李家的政權。因此玄宗即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724)把王皇后廢掉後就不再另立皇后。有個武氏極受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正式升格為皇后。開元二十五年(737)武惠妃死了,玄宗又把他和武惠妃親生的兒子壽王李瑁之妻楊氏弄進宮做妃子,就是眾所周知的楊貴妃,史書上說她“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但仍舊不正式升格為皇后。為什麼?還不是怕她們步武、韋的後塵。

禁軍在唐玄宗發動的兩次政變中是出了大力的。剪除韋后、安樂公主那一次,羽林軍的將軍本都已由韋后、安樂公主的人充當,玄宗就派親信家奴王毛仲去勾結羽林軍主力左右萬騎營長葛福順、陳玄禮之流,由他們殺掉羽林將軍,政變才取得勝利。對付太平公主那一次也是如此,儘管兩個羽林將軍是太平公主的人仍不能不被剪除。但王毛仲、葛福順等就此驕橫起來,玄宗便利用親信大宦官高力士和他們的矛盾,把其中的陳玄禮拉攏過來,把王毛仲、葛福順等人誅戮貶逐。這樣禁軍就不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玄宗本人有什麼舉動。

在安定內部的同時,還得對付周邊的少數民族。其時,吐蕃的松贊干布已去世,後人要有所發展,威脅到了唐朝在西邊的統治。高宗咸亨元年(670),薛仁貴西征吐蕃,在大非川被打得大敗,儀鳳三年(678),李敬玄在青海又被吐蕃打得大敗。東北角則有號稱“兩蕃”的契丹和奚強大起來,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派二十八將征討“兩蕃”,結果全軍覆沒,第二年王孝傑出兵又全軍覆沒,同年武懿宗再出兵又大潰退,靠突厥襲擊契丹後方才僥倖取勝,

而威脅仍未解除。這裡固然有用人不當等因素,如武懿宗就單憑是武則天堂侄身份統兵,其實全然不懂軍事,但根本原因還在於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已不適合當時作戰的形勢。唐代的版圖那麼大,無論從關中調往河北打契丹,或者從河南調往甘肅打吐蕃,農民都受不了。再加上當時戰士與將帥間很講封建從屬關係,而府兵制卻規定“命將出師”,臨時派行軍大總管去統率府兵,兵將間互不相習,自然影響戰鬥力。這些問題在武則天時已暴露得很明顯,而這位女皇帝忙於粉飾太平不去解決。

解決這個大問題的還是唐玄宗,他採取了兩道措施:第一是解決指揮權,把原來行軍大總管的權力轉移給邊防長官——節度使,到開元九年(721)從東北到西南已設定了范陽、平盧、河東、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劍南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讓這些節度使集中管區的軍事、行政、財賦大權以對付周邊的少數民族。第二是解決兵源,不再依靠府兵而由節度使在當地招募稱為健兒的長任邊軍,並在開元二十五年(737)五月下詔把這種辦法定為制度,在天寶八載(749)停折衝府上下魚書把府兵完全廢止。其成效是既“使州郡之間永無徵發之役”,還有力地緩解了少數民族的威脅,如武則天時的動用傾國之師尚難對付的契丹和奚,這時單憑范陽節度使本身的實力就足以制服。真做到了“人賴其利,中外獲安”。

我國古代是小農經濟,只要環境安定,給百姓一定程度的休養生息,自然易於富庶。《通典》的“食貨典歷代盛衰戶口”裡就有這樣一段描述:“〔開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二文。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裡不持寸刃。”

這會不會有誇大的成分?那可看“歷代盛衰戶口”裡幾個數字。高祖武德時戶200餘萬,太宗貞觀時仍不滿300萬,到開元二十年(732)是7861236戶,天寶元年(742)是8348395戶,天寶十四載(755)也就是安祿山作亂前夕是8914709戶。當然這戶數只是政府所能調查到的戶數,

人們為了逃稅會少報戶口,但大體上總可看到玄宗時的富庶確已遠遠超過了高祖、太宗,而且一直在向上發展。因此在這裡要附帶糾正一個傳統的觀念,即把“開元之治”“天寶之亂”理解成開元之治而進入天寶即亂,還說什麼楊貴妃迷昏了唐玄宗造成“天寶之亂”。其實所謂“天寶之亂”本來只指天寶十四載十月的安祿山作亂,在這以前經濟還是上升著,《資治通鑑》在記載了天寶十四載的戶口後就說“此國家之極盛也”。至於說寵愛楊貴妃就壞事,更屬舊日統治者把責任推給女人的陳詞濫調,開元時玄宗不也同樣寵愛武惠妃,為什麼倒有“開元之治”呢?

最後還可以舉一個玄宗時經濟搞上去的例項。即在其前由於關中農產品不能充分供應長安帝王宮衛百官的俸食,山東、江淮的租米要運入長安又得經歷三門峽險灘,改走陸路則費用巨大,弄得高宗、武則天長期住到東都洛陽來就食,到玄宗開元五年(717)、十年(722)、十二年(724)、十九年(731)、二十二年(734)還五度短期臨幸洛陽。但到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就可以留在長安不再東幸了,其主要原因就是關中以至洛陽地區的農產品多了,有條件搞和糴。如《資治通鑑》開元二十五年九月所說:“敕以歲稔穀賤傷農,命增時價什二三,和糴東西畿粟各數百萬斛,停今年江淮所運租。自是關中蓄積羨溢,車駕不復幸東都矣!”

毋庸諱言,作為封建帝王,唐玄宗自有他反動腐朽的一面。但就上述幾項重大措施及其成效而言,他確實可算是一位盛世英主。比他的祖母武則天強,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他的曾祖唐太宗,譬如下決心設節度使來取代府兵制就是一個例子。

唐玄宗並非完人,在成功的同時也會帶來失誤。其中最重大的失誤就是對節度使強大了會造反這點估計得不夠充分,天寶後期雖已發現安祿山不穩也未採取有力的措施。而太子肅宗李亨之得以去靈武自立為皇帝,則是鑽了發生動亂朝廷撤離長安的空子,不能說玄宗平時控制不力。至於入蜀時路經馬嵬驛發生一場兵變,不過是大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楊國忠矛盾深化,高力士指使禁軍大將陳玄禮把楊國忠剪除。玄宗是要依靠老夥伴高力士、陳玄禮的,在他同意下楊貴妃自免不了賜死的厄運。但高、陳二人對玄宗仍始終護衛效忠,說明玄宗雖年過古稀還頗有頭腦並未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