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總把“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一頭銜掛在嘴邊的林沖是怎樣一個人

古人有些名頭其實是挺唬人的:《三國演義》中劉備逢人就自稱大漢皇叔、中山靖王之後,然而實際上劉備和當朝皇帝劉協的關係早已是八竿子打不著了。劉備之所以這樣自稱其實就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總不可能逢人就說自己是織蓆販履出身吧。《水滸傳》中豹子頭林沖的名頭也很響亮:逢人就自報家門稱東京汴梁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小時候看《水滸傳》一直以為林沖手底下指揮著八十萬人。

那麼林沖這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是怎樣一個頭銜呢?《水滸傳》描寫的是北宋末年徽宗年間的事,所以我們不妨看看北宋的軍制。宋太祖趙匡胤本人是禁軍將領出身,所以他始終擔心自己手下的武將也給自己來一出“黃袍加身”。趙匡胤先是以杯酒釋兵權的形式解除了開國武將們手中的兵權,接著他就開始改革宋朝的軍事制度。北宋軍制改革的主要著眼點在於確保朝廷對軍隊的控制力,甚至不惜為此犧牲一定的軍事效率。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之時吸取了晚唐藩鎮割據的教訓,所以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國防佈局原則。唐代安史之亂的爆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藩鎮逐漸具備了挑戰中央的軍事力量。對此引以為戒的趙匡胤就格外強調中央禁軍和地方駐軍之間的牽制。趙匡胤將全國的兵力以1:1的比例分別配置在東京汴梁和各地。拱衛東京汴梁的部隊稱為禁軍;駐守全國各地的部隊稱為廂軍。

禁軍是由全國軍隊中抽調出來的最精銳部隊。任何一支地方廂軍都不具備挑戰禁軍的實力,但各地廂軍加起來就足以對禁軍構成牽制。這樣如果地方駐軍發生變亂,那麼東京汴梁的禁軍就完全有能力足以將其壓制;反過來如果禁軍將領圖謀不軌,那麼各地駐軍加起來也足以對其形成牽制。趙匡胤將這總結為:“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這條經驗被宋朝的歷代君主奉為祖宗家法。

北宋禁軍並非始終固定為八十萬,而是在人數最多的宋仁宗年間一度達到過八十二萬六千人,從此“八十萬禁軍”這種說法就被一直沿襲了下來。禁軍的領導機構是殿帥府總領,其主管稱為殿帥府太尉,也就是《水滸傳》中的高俅擔任的職位。殿帥府下設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個部門(合稱三衙)。宋朝為防止武將專權一直採取以文制武的策略。

三衙的武將大多品級不高:殿前司的最高長官都點檢、侍衛馬軍司的最高長官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司的最高長官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均為從二品,其下屬多為四五品小官。同時禁軍的指揮權還是由三衙長官和樞密院分享的,而樞密院的長官則多由文官擔任。殿前司在都點檢之下的職位依次為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都教頭、各指揮、班直、司直。

這其中並沒教頭這樣一個職務。這是因為教頭並不是一個能拿上明面的官職。宋朝這種特殊的兵將分離制度使將領並不能直接管理基層軍士,所以宋朝軍隊會僱選教頭武師來負責操練軍隊。教頭這個職務最初是宋仁宗年間范仲淹下令設定的:每10-20人左右設一名教頭。教頭在宋軍中其實只是臨時工,沒固定的品級和編制,甚至都不是一個常設職務,屬於宋軍部隊中最基層的軍事教官。

林沖所謂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頭銜並不意味著他手下指揮著八十萬人馬。首先教頭只是負責教授士兵們武術、騎馬、射箭等軍事科目的教官,但部隊的調動指揮權力並不在他手中。況且八十萬禁軍並非只有林沖這一個教頭:《水滸傳》中的王進、王升、林沖的岳父張教頭、在柴進莊上與林沖比武的洪教頭這不都是教頭?要知道宋朝禁軍人數最高的時候確實有八十萬,到了北宋末期基本也有五六十萬人。

如果這幾十萬人都靠林沖這一個教頭訓練還不得把他累死?事實上北宋末期的禁軍教頭至少有數百人以上。這也就是說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頭銜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成分比較大:東京汴梁有八十萬禁軍不假,然而林沖只是禁軍教頭之一。現在有人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的總教頭。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在《水滸傳》中明文提到林沖的領導丘嶽就是禁軍都教頭。

事實上北宋並無總教頭這一職務,所謂都教頭是指每2000人左右設定一名管理教頭的都教頭。也就是說即使是身為林沖上司的都教頭丘嶽手底下也只管著大概2000人,那麼林沖手底下管著多少人也就不難推測了。事實上《水滸傳》原著中也從未說過林沖是總教頭:《水滸傳》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中有一句“這官人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林武師,名喚林沖”。

在原著中無論是他人介紹林沖或是林沖自稱都只說“八十萬禁軍教頭”,從來沒提過總教頭這種說法。之所以現在有人認為林沖是總教頭大多是因為他認識身為太尉的高俅,還有人說他能出入白虎堂這樣的軍機重地。然而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同樣站不住腳:原著中已明確說明林沖是誤入白虎堂,也就是說按林沖的級別本來是不能出入白虎堂的。我們再看高俅是怎麼陷害林沖的呢?

高俅讓下人以看刀為名將林沖帶入太尉府,然而實際上下人直接把林沖帶入了白虎堂。由此可見林沖其實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的地方是白虎堂,這也證明在此之前林沖從未進過白虎堂。這也能從側面證明林沖的級別還沒達到可以自由出入白虎堂的地步。事實上林沖這個教頭手底下只管著10~20人左右。這大致介於我們今天部隊中班長到排長之間,不過教頭這個職務只管教授武藝而不實際帶兵。

所以教頭其實更類似於如今部隊中的教練員。那麼身為太尉的高俅怎麼會認識林沖這樣一個小人物呢?首先林沖是首都地區禁軍的教練員,其次林沖可能因為過硬的武藝而得到過高層的表彰,屬於那個年代的先進典型之類的人物。汴梁城也就那麼大,一個先進典型被人認識似乎也不足為奇。總體而言林沖可能是當時東京汴梁城中名聲享譽的人物,不過他的官職級別其實並不高。

整個有宋一代始終秉承著重文輕武的祖宗家法:宋朝的國防部長樞密使是由文官擔任的,而像殿前都點檢、侍衛司都指揮使這樣的高級別軍職索性就空著不任命。宋朝的高階軍職基本上都是空有職務,但卻從來沒人能真正能坐上這些位置,而實際任職的武將通常都在品級上被壓得很低。文尊武卑已成為滿朝上下預設的風氣,然而在宋朝要想當武將並不容易。

宋朝的科舉和唐朝一樣分文舉和武舉:宋朝的文舉在制度規範設計方面在唐朝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然而宋朝的武舉比起唐朝也變得更為複雜——宋朝的武舉並不是靠一場擂臺賽就能搞定的。在宋朝參加武舉也得先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宋朝的武學規模頗為全面:拳腳功夫、諸家兵法、經典戰役、軍隊思想建設什麼都得學,然而武學老師卻是由沒實戰經驗的文官擔任。

這些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們傳授最多的就是思想教育。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培養武將們對大宋王朝的忠誠,至於實戰技能就完全得看個人悟性了。宋朝武舉的錄取率很低:考不進前三甲基本可以下線了,即使考進前三甲的人如果武藝不達標也得走人。不過在宋朝要進入公務員系統並非只有科舉這一條門道。像開國功臣這種曾為國家立下大功之人的後代可以不需要經過科舉考試就進入官場。

這種制度在歷代封建王朝被稱為蔭補制度。歷朝歷代的文官武將中都有這樣一些透過蔭補上位的。宋朝武將的蔭補制度限定為必須是武官、宗室、外戚和技術官的親屬。出生於武將世家的林沖就符合蔭補制度。林沖進入官場是透過科舉還是蔭補在原著中並未提及,但從宋朝的軍事體制來看大機率可能是透過蔭補。教頭這個職務由於一開始並不是常設職務,所以也沒形成一套明確的考核標準。

所以林沖能坐在這個位置上多半可能是因為家世背景。由於蔭補制度只看家世背景而不看個人能力,所以有時即使是一個品質卑劣的無能之輩也能混入官場:比如林沖交往多年的陸虞候這種沒立場的小人也能混入其中。本意是為了表彰功臣後代的蔭補制度卻客觀上造成祖宗英雄、子孫混蛋的現象不勝列舉。靠蔭補制度招募來的武將在人品素質和軍事技能上都是參差不齊的。

在宋代重文輕武的氛圍下武學老師都是由沒實戰經驗的文官擔任,所以宋朝武舉真正所能培養出來的人才少之又少,蔭補制度反而成了宋朝選拔武將的主要途徑。當然我們也不能說靠蔭補上位的武將都是無能之輩,可問題是這樣選拔出來的人確實沒辦法保證一定是有才能的啊。宋朝在歷次對外戰爭中不佔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優質武將。缺乏優質武將的深層次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武將選拔機制。

林沖為什麼總把“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頭銜當口頭禪掛在嘴邊呢?首先林沖能當上這個禁軍教頭也是透過激烈競爭上崗的。禁軍教頭職位雖低,卻也不是誰都能當上的。林沖身為習武之人又以國家棟梁自居,所以他對自己的職業還是充滿敬畏感的。別人看不起武將,自己總不能看不起自己吧。當然林沖對當時輕視武將的社會氛圍多少也會有些不甘心,所以也總喜歡拿這個唬人的頭銜給自己臉上貼金。

林沖這個人物總是給人一種看似矛盾的性格。他武藝精湛又好廣交朋友。這樣的人似乎不應當和懦弱聯絡起來,然而林沖又確實是懦弱的:在上司的一再欺壓之下他忍氣吞聲,一步步將一手好牌打爛,最終落了一個被逼上梁山的下場。當初高衙內調戲林娘子之時林沖的第一反應本是提拳欲打,然而等到看清是頂頭上司高俅的義子時卻又默不作聲了。

總把“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一頭銜掛在嘴邊的林沖是怎樣一個人

當高衙內同陸謙合謀騙林娘子去陸府欲行不軌時林沖不是徑直衝進去拿下高衙內,而是在門外敲門道:“大嫂!開門!”這十萬火急之時虧他還記得敲門,其實這無非不過是告訴屋子裡的高衙內早點離開,免得大家面上不好看。果然林沖進屋後不曾見得高衙內,這時他問娘子道:“不曾被這廝玷汙了?”其實林沖並不關心妻子的名節,他關心的是如果自己的妻子失身於高衙內會對自己這個八十萬禁軍教頭的面子有多大影響。

總把“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一頭銜掛在嘴邊的林沖是怎樣一個人

直到被陷害誤入白虎堂、被充軍發配之際林沖首先想到的是休妻。過去都說林沖休妻是為了不耽誤妻子的前程,因為《水滸》原文中林沖曾說道:“娘子,我是好意。恐怕日後兩下相誤,賺了你”。問題是高衙內之事已鬧得東京汴梁人盡皆知,試問此時林沖休妻何人敢娶?那就只有一種解釋——林沖是以此舉告訴高衙內:大哥,老婆我不要了,你放我一馬行不行?

總把“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一頭銜掛在嘴邊的林沖是怎樣一個人

至此我們大致已能看出林沖是怎樣一個人了。儘管他心中也懷有憂國憂民嫉惡如仇之心,但這一切是得在不影響他的前程面子的前提下才行,事實上他對任何人都談不上真心。他一心以為只要自己足夠能忍就能保全自己的富貴前程,殊不知高俅父子並未打算就此放過他,於是就有了野豬林中林沖險些遇害的一幕。若非魯智深出手相救,林沖的身家性命也許就交代在野豬林了。

總把“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一頭銜掛在嘴邊的林沖是怎樣一個人

按說林沖與魯智深早已熟識,如今又有救命之恩,然而林沖接下來一個舉動就耐人尋味了。魯智深臨走前打斷一棵樹以警示押解林沖的兩名公差不要再打林沖的主意。兩個公人見狀道:“好個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樹!”這時林沖說道:“這個直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出來”。這句話表面上看是在誇讚魯智深的武藝,其實不等於告訴公差此人正是大相國寺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嘛。

總把“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一頭銜掛在嘴邊的林沖是怎樣一個人

結果魯智深回去就被高俅收拾。在廟裡呆不下去的魯智深只好再次奔波江湖路。那麼林沖為什麼要出賣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好兄弟呢?無非還是對重回大宋官場體制還心存幻想。林沖如此一再忍讓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老婆自縊身亡、老丈人鬱鬱而終、他自己孑然一身敗走梁山。上了梁山之後的林沖面對頭領王倫幾次不公平的對待還是選擇了隱忍,直到最終再也忍無可忍時才以一種激烈的形勢與王倫火併。

總把“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一頭銜掛在嘴邊的林沖是怎樣一個人

林沖的性格中有理性善良的一面:他是真的想替天行道、剷除奸臣、保國安民,同時他手中也從沒像李逵這種莽夫一樣沾染過無辜者的鮮血;但林沖的性格中也有逆來順受的一面,直到有朝一日實在被逼到退無可退忍無可忍時就會一下爆發出來。我們不妨假設如果是魯智深或武松比林沖先上了王倫治理下的梁山,那麼他們要麼當場翻臉,要麼另謀出路,絕不會像林沖一樣忍氣吞聲多時之後一朝爆發。

總把“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一頭銜掛在嘴邊的林沖是怎樣一個人

事實上魯智深和武松是已參透世事人情的快意恩仇的高人,而林沖只是迫於無奈而落草。不能說林沖就沒有血性,只是他心中有太多放不下的東西。其實林沖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真實寫照,我們對魯智深那種率性而活的生活方式充滿羨慕,可又有幾人能做到呢?林沖說白了只是比我們普通人多了一身本事,可在心態上他和我們一樣有太多放不下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