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大明一代忠臣方孝孺,被誅十族下場悽慘,行刑時卻一直在寫一個字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

一生才華出眾、受人敬仰,甚至有“天下讀書種子”之稱的方孝孺,前半生儘管風光無限,卻一直未曾受皇帝重用。

圖1

直至四十一歲才得以重用,僅僅只做了四年的皇帝重臣,便被率兵篡位的朱棣下令腰斬,株連十族,就連所著書籍也統統被列為禁書。大起大落的一生,隨著他死前寫下的最後一個字,就此結束。

因才默默無聞

觀古今歷史,各種教育、選人制度無不是為了統治政府培養、收集天下有才之士,光是家喻戶曉的三顧茅廬故事,便能看出古代統治者對人才的重視與重用,但同樣才華出眾的方孝孺受到的待遇卻截然相反。

據《明史·循吏》中記載,方孝孺,字希直,台州府寧海人。自幼聰慧機敏,光是每日閱讀過的書籍就有一寸多厚,鄉親鄰里都稱呼他為“小韓愈”。長大後的方孝孺更是才驚豔豔,在師門中學習名列前茅,就連先輩胡翰、蘇伯衡也都自愧不如。除了學識過人,方孝孺在政治方面也有遠大抱負,一直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圖2

可這樣的賢士,在初次受人舉薦時,明明對他的言行舉止十分賞識的朱元璋,卻只留下一句“當老其才”,便遣人送方孝孺回鄉,而這一磨鍊,便是十年的時光。

洪武二十五年,賢名在外的方孝孺再次受到舉薦,奉旨入宮,卻再次因朱元璋一句“今非用孝孺時。”仍未得重用,只是擔任默默無聞的漢中教授一職,兢兢業業為學生傳授知識。

聽聞了方孝孺賢名的蜀獻王朱椿還特地聘請他為世子的老師,以禮待之,甚至還將他讀書的廬舍命名為“正學”。方孝孺也不負其厚待,每每與世子相見,便同他講述世界哲理、王道,教授他如何為人、應有如何端正德行品性,成效斐然。

圖3

直至朱允炆即位,默默無聞、才能出眾的方孝孺經過整整十六年的“雪藏”磨練,終於得到了國家統治者的重用。

因能位極人臣

建文元年,方孝孺被徵召為任翰林侍講。次年,朱允炆又升他為侍講學士,方孝孺政治地位進一步提升。無論是讀書疑問,還是國家大事,朱允炆每每遇到疑難,都會向這位備受自己祖父信重的大臣尋求意見與幫助。

年僅二十一歲性格溫文爾雅的朱允炆,書生氣十足,又毫無治國經驗,作為一名帝王還是過於稚嫩。每每有力不從心之時,他便會命方孝孺趨身屏風前,協助他處理批覆文書,與其一同商議百官上書政見是否有效、能否行之。

就連修訂《太祖實錄》及《類要》等重要典籍這樣的大事,朱允炆也全權交於方孝孺,他對方孝孺的重視與信任也由此可見一斑。

圖4

性格溫順、飽讀儒學經典的朱允炆由衷地嚮往書中描繪的仁政之景,一改朱元璋時期的嚴政苛刑,致力於以仁政教化民眾。同時,為了實現中央政權穩定,朱允炆不惜違背太祖留下的《祖訓錄》,不斷加強削藩政策。

但年輕的帝王與他的輔導者們都不約而同的忽視掉了一個問題,年輕帝王上位時本就政權不穩,現在有一味急於求成,一年之內,便廢除了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燕王自然而然便成為下一個目標,但坐擁兵馬、實力雄厚的他又怎麼會願意乖乖就範,受一紙皇命束縛?

毫無疑問,建文三年,燕王反叛的訊息傳入宮中。朝廷開始正式討伐燕軍,而朝廷頒佈的詔令、檄文飽自然也就出自受朱允炆信任的方孝孺之手。但命運的天平並未偏向他們,朝廷的軍隊節節敗退,方孝孺的計謀也屢屢失敗。

圖5

建文四年六月,打著“清君側”旗號的燕王朱棣渡過長江,直抵南京城下。在方孝孺力主堅守南京城的主張下,朱允炆兵敗退位,方孝孺也鋃鐺下獄,他顯赫一時的賢臣生涯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因忠不屈不撓

顧忌姚文孝對方孝孺的“天下讀書種子”之稱,朱棣並未下令殺死這位一直輔導朱允炆與他對戰的方孝孺,特意以禮召其至殿前,希望他作為朱允炆的老師能寫下一紙退位詔書,讓朱棣更加名正言順地登上皇帝之位。

但方孝孺非但未慶幸自己的死裡逃生,反而於殿前悲慟不已。朱棣不得已,下殿寬慰道,他只是想效仿周公輔政成王而已,先生不用自尋苦惱。忠義雙全的方孝孺卻並未給予這位他眼中的篡位者任何好臉色,正言厲色地向朱棣質問,幾番惹得朱棣惱羞成怒。

圖6

最後在朱棣“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的強制命令下,方孝孺依舊不屈不撓,甚至投筆於地,在大殿中擲地有聲的說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朱棣憤怒於他的固執與不屈不撓,又懼怕方孝孺一直以來的巨大影響,下旨將方孝孺腰斬於市,株連十族,並將他所有的著作視為禁書,凡私藏書者皆被處死。饒是如此,仍有人不懼帝王之怒,為方孝孺斂骸骨、藏其書,才讓他的著作以及思想文化得以繼續傳世。

常有人對方孝孺的行為不解,為何不納降,堅決寧死不從?又為何不願暫時妥協於朱棣,讓自己的家人、親人得以安全生活?整整八百七十三人的生命,只因方孝孺的堅持而犧牲,這真的值得嗎?

圖7

如果僅僅是站在當下的生命價值觀下評價方孝孺,未免太過片面了。他並不是死於朱棣之手,真正讓他心甘情願放棄生命的是他心中至始至終都在堅守的忠義二字,就像他臨死前拼盡全力寫下的“篡”字,他始終在堅決反對篡位者朱棣的上位,哪怕在最後只落得腰斬的殘酷結局。

無論是他在兵臨城下時依舊堅守城池的堅定,還是他面對朱棣這一強權的不懼不屈,都是他心中對正統統治者的維護與忠誠,致天下太平是他的道,而維護正統統治則是他忠於的義。為心中道義信念而死,方孝孺無愧於天地,也無愧於自己的內心。

結語: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是方孝孺這一生的寫照,也同樣是革命時期,無數為了中國之變革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的寫照。正是有了如同方孝孺一般,甘願為信念而死的年輕人、革命者,才有瞭如今強盛美麗的中國。

圖8

方孝孺絕對並非完人,但他卻在用生命告訴無數後輩,在這世上,一定會有比生命更加珍重的東西的。在當下和平的社會中,我們也並不用同先輩一樣,為信仰放棄生命,但我們可以同前輩一樣,盡其一生,去堅定 維護自己的信仰與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