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貶謫三次依然躺贏的蘇軾

自題金山畫像

蘇軾〔宋代〕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六十六歲的蘇軾從被貶之地海南島儋州回中原的途中,經過潤州(鎮江)的金山寺看到自己的畫像,回顧自己的一生感慨萬千並寫下這首詩。

遺憾的是,寫完這首詩兩個月後蘇軾就逝世了,所以這首詩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和總結。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兩句道出了蘇軾對自己一生的功績的總結,他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不是當禮部尚書或祠部員外郎這些在朝堂做大官時的政績,也不是在閥州、徐州、密州這三個地方做知府的功績。而是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被貶謫的經歷。

蘇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總結呢?

貶謫期間,不僅是蘇軾仕途最為失敗的階段,也是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是他文學創作的巔峰時期。

也正是這個時期的反思和磨練才成就了蘇軾一種偉大的人格——進退自如、超然灑脫的精神境界。

下面我們就瞭解一下蘇東坡傳奇的貶謫經歷。

1、初貶黃州,朝堂重臣變成東坡居士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為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

初到黃州,蘇軾的心裡充滿了恐懼和憂憤,曾寫詩“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和“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表達自己在盛世卻無法施展才華抱負的憂憤之情和孤獨寂寞之感,因此他常常宅在家裡借酒消愁,無法面對此時的境遇。

但是生活的苦難,終究容不得他為仕途坎坷失意買醉。

因為團練副使是個閒職,沒有工資。再加上一家老小在黃州居無定所、朝不保夕,使得蘇軾只能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解決溫飽問題。並築起居室,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自稱東坡居士。從此,那個朝堂重臣已然成為東坡上耕種的農夫,有些無奈、有些淒涼。

幸運的是,這期間他得到了當地百姓的幫助,淳樸的民風讓他的心境開始有了變化,逐漸和他們成為好朋友,不再封閉自己。

因此當他面對赤壁發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時,我們似乎聽到了蘇軾從糾結、悲哀中超脫出來的感嘆,感受到他對自己人生際遇的釋然後的從容與灑脫。

當然,蘇軾內心的變化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他在雨中漫步,還瀟灑地吟誦——“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這首詩似乎是蘇軾在黃州自我超越的一個政治宣言!此時的他漸漸遠離憂憤,早年作品中的諷刺與憤怒,轉化為寬容與溫暖,世事的風雨滄桑,草木的枯榮變化,都融進了蘇軾的生命裡,那是一種能夠笑納一切的達觀。

在黃州期間,蘇軾的作品高產高質,創作的詞作大概一百首,佔其一生作品中的四分之一。很多流傳至今的經典名篇都是在黃州時的創作。

被貶之前的蘇軾可謂才華橫溢,但是作為一個人,詩人,哲人,那時候還不成熟,在黃州五年的貶謫經歷讓蘇軾涅槃重生、精神境界得以昇華。

可以說,沒有經歷黃州的貶謫生活,就不會有後來的蘇軾及其經典之作。

2、再貶惠州,鐵肩擔道義。

在紹聖元年(1094年),57歲的蘇軾被貶謫到惠州。在惠州兩年多的貶謫期間,關心惠州民間疾苦、關注地方建設,給惠州人民做了許多好事。

剛到惠州,蘇軾發現農民在烈日下插秧的辛苦狀況,就向縣令介紹中原地區的插秧技術,並繪製插秧船的圖形,命工匠製造,加以推廣應用,改變了當地的插秧模式,深受農民歡迎。

儘管是貶謫之身,蘇軾仍然做到鐵肩擔道義。他在遊羅浮香積寺時,看到溪流落差較大,就建議縣令讓附近村民建造水碓水磨,不僅可以舂米、磨面,還可以將檀香、樟木等研成粉,銷往廣州等地,幫助百姓創收。

除此之外,蘇軾發現州與縣兩城隔江相望,靠小船來往,常發生事故。蘇軾建議地方官建造兩座橋,即‘東新橋’和‘西新橋’。又動員其弟媳捐款在河兩岸築堤,這就是後來的‘蘇公堤’。

如今,蘇軾離開惠州已經900多年了。但他為惠州的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貢獻還成為惠州的重要歷史文物。正可謂‘一自東坡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3、三貶儋州,造福一方百姓

一千年前的海南,是一個“中原人去海南,十去九不還”的蠻荒之地。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隻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蘇軾也說海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說明當時的海南島不僅物資匱乏,而且環境惡劣。

蘇軾初到儋州,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只好挖野菜充飢。甚至抓老鼠或蝙蝠來吃。

儘管生活如此艱難,但是蘇軾也不忘憂國憂民,以一己之力給海南帶來了文化繁榮、造福儋州一方百姓。

蘇東坡在發現當地的文化落後的現象後,就毅然決然地做起了老師我當地人傳道授業解惑。

於是帶領百姓在城南蓋了幾間茅草屋,取名“載酒堂”。這也是海南歷史上的第一個學堂。使儋州變成一個書聲朗朗,絃歌四起,被眾人仰慕的一個文化中心地。

在蘇軾的影響下,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成為海南第一位進士。

蘇軾在儋州成為文化拓荒者的同時還不忘發明創造。用樹枝燒成灰,然後再混合牛皮膠,發明了墨,這就是海南島的第一塊墨。

海南人不習慣農業生產,沒糧食了,就挖山芋之類來吃。

蘇東坡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託人從中原帶來了各種種子,傳授大家種田的方法。還拿出自己發明的插秧機供大家使用,這便是海南島第一個插秧機。

也是他,看到當地人飲用河水經常生病,就帶領大家挖了當地的第一口水井,後人飲水思源、感念蘇東坡,便取名為“東坡井”。

還是他,親自當起了醫生,開辦了海南的第一家醫院,為百姓救死扶傷……

蘇軾把儋州當做自己的故鄉,視百姓為親人。百姓也特別喜歡蘇東坡,他們對帝王將相全無興趣,卻以能夠擁有“我們的蘇東坡”而自豪。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都表達了當地人的的緬懷之情。

蘇軾的一生,雖然三次貶謫,他不頹廢、不怨天尤人。在貶謫期間,不僅在詩詞方面佳作不斷,個人思想境界也得以昇華。對於詩人、哲人的蘇軾來說,是極大的成功,是躺贏的資本。

即使貶謫之身,蘇軾依然殫精竭慮地為黃州、惠州、儋州的百姓造福,為百姓所愛戴、尊崇,這是蘇軾作為一個普通人躺贏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