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據說山東無棣縣的這個地方有佛骨舍利,難道是真的?

無棣大覺寺原名為普照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據明光祿大夫楊巍《海豐縣重修寶塔記碑》記載的大體意思是:說唐貞觀年間,文殊菩薩“無棣歇腳藏舍利”的說法,傳到京城後,有佛系大臣聽到後,就打了一個報告,向朝廷說明了情況,並奏請朝廷建一座塔以便供養佛舍利,唐太宗看了奏摺後立即批覆,並委派尉遲恭到山東無棣,主持監督修建這座“舍利塔”。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普照寺改名為“開元寺”。

《宋高僧傳後漢棣州開元寺恆超傳》中記載的大體意思是:“五代時期的高僧恆超,他在無棣開元寺當了二十七年方丈,他品行很高,很受敬仰。到了大明朝洪武年初,也就是公元1368年,無棣縣的“開元寺”,已經又更名叫“大覺寺”了。“海豐塔”在唐貞觀年間建立之初,該塔起名叫“舍利塔”,塔下有文殊菩薩途徑無棣時,在這裡留下的佛舍利子。所以,尉遲恭以此命名“舍利塔”。到了大明朝的洪武年間, “大覺寺”又改名字了,“舍利塔”也隨之更名為“大覺寺塔”了。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因無棣的“棣”字與明成祖朱棣的名字中的“棣”相同,這是犯政治大忌,遂將“無棣”縣改名為“海豐”縣,“大覺寺塔”也尾隨更名為“海豐塔”了,一直沿用至今。據《無棣縣誌》記載的大體意思,有1300年曆史的大覺寺,在歷史上先後維修擴建多達十幾次,每逢百年幾乎都大的修葺一次。歷史上的大覺寺,在金、元時期已經荒廢得不像個樣子,到了明朝、清朝兩代,相繼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葺,其中,明朝300年間的修繕次數較多。

到了清朝康熙五年,也就是1666年,前殿進行大幅度的改建,到了清朝的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58年,大覺寺又進行了很大規模的翻建和休萁,大殿、廊榭進行翻修,又增加了東西配殿,東殿建成為伽藍殿,西殿建成為祖師殿。到了民國時期,一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大覺寺的部分建築,一直作為無棣縣縣政府的辦公場所。這個時期的大覺寺,東西寬約190米,南北長約120米,坐北朝南,整個寺院建築群呈長方形,佔地2。28萬平方米,整體建築群呈現明代建築風格。

自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鼓樓、觀音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大覺寺修復加固的三排建築依次為藏經殿、功德殿和禪房,新建的“海豐塔”海拔高度有45米,底座的直徑有11米,屬於13級的八角密簷式磚石結構。遠觀海豐塔,渾然古樸,屹立高聳,蔚為壯觀。現在來看,大覺寺與海豐塔是山東省無棣縣的佛教建築代表,也是魯北地區,佛教建築的重要標誌之一。無棣大覺寺位於古無棣縣城東南文萃街,現有的大覺寺有大覺寺山門,鐘鼓樓與大雄寶殿,海豐塔等主要建築。

寺內還留有原大覺寺塔基遺址,供奉這數尊佛像,相傳大覺寺塔基遺址地宮裡依舊埋藏著佛骨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