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大清最後一名武狀元,曾讓霍元甲“認了栽”,名字如雷貫耳

“俠骨投身洗國恥”的霍元甲想必大家並不陌生,霍元甲一生為國,赤誠肝膽以報國,武功造詣也是極深。

但有這樣一個人卻讓武藝高強的大俠霍元甲險些敗下陣來,這便是我國曆史上的最後一位武狀元——張三甲。

武舉發展史

都說“男兒當自強”,在傳統觀念中,男子漢大丈夫生當有鴻鵠之志,報效祖國,而“武舉”便是順應其而生的產物。

中國的“武舉制”可謂是由來已久,經武則天創立,用以選拔武將,相較於“文舉”選拔,武舉似乎顯得並不怎麼受重視,不太受世人的歡迎,也造成了武舉制幾經廢立的現象,直至明清才有了相對穩定的一個局面。

即便如此,武舉制仍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不可忽視的科舉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武舉的主要考察點在於“技勇”的“馬上功夫”。

主要分為騎射和力量比拼,後世的各場武舉考試中,對此也有小的改動,但基本是圍繞傳統的中國軍事方式展開的。

若想順利登頂,參考者還需先過筆試這一關即“策試”,參與武舉者需對這些軍事理論策略有一定的認知了解,否則也是很難到達最後的武試了。

武舉制雖盛於明清,但也同樣於清朝廢止,徹底衰落。1901年,統治者以武舉所試內容已與實際不符而將武舉廢去,自此,武舉制便徹底地消失在了中國的歷史發展程序中。

“武狀元”張三甲

張三甲於1876年生在開州戶部寨村,他從小便對武術有著濃厚的興趣,酷愛在武功上下功夫。

張家的祖上亦是習武大家,從下耳融目染下張三甲似乎有著別人所不能及的優勢,他並沒有辜負自己特有的武功天賦,從小便刻苦練武且立志遠大。

家裡人看到了張三甲身上不可多得的武學天賦,認為他是難得的奇才,便將他送到了武學名師楊國昌門下拜師學習。

張三甲自此後,更加刻苦練習,熟練掌握了各種兵器和武功招數,他自己也動輒便可揮動各種重物兵器。

公元1897年,19歲的張三甲經過之前的一系列選拔來到了會試這一場,會試之前,也是發生了一件軼事。

張三甲在校場參加選拔時,因其出色的表現被奕忻所發覺,彪形大漢的張三甲揮動各色兵器都十分自如,讓人眼前一亮,便被奕忻收入門下。

也讓當時同場因張三甲衣著寒酸而瞧不起他的人瞬間“打了練”,會試時,張三甲出類拔萃的表現讓他順利奪魁,成為了這次武試的最終贏家。

張三甲得中武狀元后,名聲大噪,許多武林人士慕名而來,欲與張三甲比個高低,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有記憶點的便是霍元甲前來挑戰的這一次了,身材魁梧的張三甲在接受霍元甲的三連踢後,依舊紋絲不動,也終讓霍元甲“認了栽”,此事亦是讓張三甲名聲再度高漲。

奈何“英雄短命”

張三甲當上武狀元沒多久,就患病去世了,只留下家裡的老婆和孩子。他的一生及其短暫,還未對國家做出貢獻,一身武學還未得到施展便離開了人世,草草結束了一生,實在是可惜至極。

雖然張三甲英年早去,但他在比武場留下的蹤跡自是歷歷在目,武學造詣極深的他雖有過惋惜這一生在世的“造化弄人”,但他一生致力於武學研究的精神仍為後世所傳頌的佳話,他的求學精神也在影響著很多人。

在張三甲去世兩年後,武舉制便被廢除,張三甲因此也成為了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也仍舊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了名,對後世也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小結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張三甲的事蹟於今天來看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前人的優秀經驗我們應該切實吸取。

對於現今激烈競爭的時代而言,如若將“一成不變”作為行動方針,以“安穩不變”作為行為準則,不能與時俱進,便終會落得和“武舉制”一樣被廢止的下場,隨大浪淘沙而去,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如今的時代是需銳意進取的,是需要不斷競爭與反思的,在自省與實幹中我們方能進步,固步不前終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