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金夏交聘制度的確立,以及交聘禮儀制度的沿革

從交聘制度與禮儀的規格等方面來看,宋朝無疑是金朝對外關係的主流,前人對金朝交聘制度研究,也多集中於金宋關係方面。儘管如此,金夏交聘制度與禮儀,仍是金朝對外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另外穩定且制度化的朝貢關係可以讓西夏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

毫無疑問,西夏統治者對金熙宗的改革是持歡迎態度的。

金與西夏交聘制度的確立幾乎伴隨“滅遼戰爭”始終,金熙宗開始完善金夏交聘禮儀制度,也是在“謀求與宋議和”的大背景下進行,

因此金夏交聘制度的研究是對相關問題的有益補充。

一、金與西夏交聘制度的確立

1115年女真崛起建國後,遼朝節節敗退,“天下郡縣,所失幾半,生靈塗炭”,在這個過程中,金與西夏未曾有過正面接觸,直到1121年夏崇宗李乾順才對遼金形勢有所耳聞,並意圖與遼朝聯合入寇宋朝,

“中國遣馬政、趙良嗣等浮海使金,約攻遼國,以復燕、雲。乾順聞之,遣使入遼,約舉兵入寇”。

顯然此時的遼朝已經自顧不暇,李乾順的想法自然也落空了。1122年遼天祚帝抵抗不住金軍的攻勢,敗走陰山,李乾順聞訊後遣大將李良輔率兵數萬援遼。李乾順這麼做的原因,前人成果裡幾乎都談到了遼夏的宗蕃、甥舅的同盟關係,

雖然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不夠深入。

有跡象表明,隨著金軍向遼西南境的深入,李乾順開始感受到了這支素未謀面力量所帶來的壓力,“(李乾順)以重兵壓雲中,遷為存亡繼絕之言”,李乾順在出兵援助遼朝之前,還曾有意試探過金軍。同年月夏將李良輔率部與金軍在天德軍遭遇,並在此展開會戰。

關於這場戰役的具體經過《金史》中記載的較為詳備。

記載顯示西夏方面先小勝而後大敗。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金將完顏婁室利用西夏小勝之後驕縱心理,誘敵深入,二是當時的地形、氣候條件對西夏不利,金軍也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金朝這次戰役是以少勝多。這樣的結局給西夏軍隊及其統治者,帶來的心理震撼是極大的,

這次戰役也因此在史書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完顏類室神道碑》載:“以寡覆眾,殄殲夏軍。”。應該說“宜水之敗”

給西夏一記當頭棒喝,讓西夏清醒地見識到了正在勃興的金朝力量,挫敗了西夏援救遼朝的積極性,

“夏人屯兵於可敦館,宗翰遣婁室戍朔州,築城於霸德山西南二十里,遂破朔州西山兵二萬,擒其帥趙公直”可敦館,即曷董館(驛館)。

是遼朝河東八館之一,大致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右旗薩拉齊鎮西南。霸德山在今山西朔州境內。二者相距不遠,而對於西夏沒有主動出擊營救的原因,清人吳廣成在《西夏書事》中說:“阻之,不得進”,並在“按語”裡補充解釋道:“霸德山之阻,乃力之不足,非心不誠也。”。

在這個問題上,吳廣成的看法是不夠全面的。

“阻之,不得進”應該是西夏消極迴應遼朝的藉口。也就是說“宜水之敗”後西夏開始有點“消極怠工”,雖然西夏表面上仍會“遣使問遼主起居”,“遣使迎遼主於雲中”,但在軍事上沒有做出任何積極的行動。這一點從遼朝方面的舉動中也能反映出來,

遼天祚帝為了讓西夏“發兵來衛”,遣使冊封李乾順為夏國皇帝。

前人往往把李乾順遣使“問起居”、“迎遼主”的舉動歸咎於西夏不忘“舊盟”,考慮到西夏“宜水之敗”後在軍事上的消極配合,這種說法顯然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李乾順在1121年得知女真興起訊息的時候,並沒有出援兵救遼,而是“約舉兵入寇(宋朝)”,

直到1122年金軍“直至夏境”時,才出兵“天德”參戰一次。

失敗後再無任何軍事行動。可見李乾順的行為依據不完全是所謂“舊盟”,而是根據情勢變化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抉擇。幾乎與此同時,金皇子完顏宗望遣使與西夏議和。天會元年(1123)“宗望至陰山,以便宜與夏國議和,許以割地”,並隨後警告西夏說:

“果欲附我,當如前諭,執送遼主。若猶疑貳,恐有後悔”。

金朝方面還提出:西夏以事遼之禮事金,綜合起來看,金朝給了西夏一根“胡蘿蔔”:“許以割地”;也亮出了大棒”:“若猶疑貳,恐有後悔”;且開出了政治條件:“執送遼主”;併為以後的金夏關係指明瞭方向:“如事遼之日以效職貢。”毫無疑問,在敵我他形勢日漸明朗的時候,

夏國王李乾順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向金稱臣。

1124年月李乾順表示願意向金朝稱臣“請以事遼之禮稱藩”。隨後金朝兌現承諾,“割下寨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剌部吐祿濼之西”。

同年月西夏派遣把裡公亮等上誓表,並獻方物。

關於誓錶王德忠指出:“每次議和達成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西夏先進‘誓表’,使之具有先交保證書的意義,然後賜以‘誓詔’。當這些必須的程式完成之後,西夏才能得到最需要的歲賜和允許貿易等條件。”從“誓表”行文的用語來看,此時的李乾順已經把自己放到了臣屬於金朝的位置上,

作為迴應,金太宗派遣王阿海、楊天吉賜誓詔於西夏。

二、金夏交聘禮儀制度的沿革

金朝成立初期,交聘禮儀制度草創未就,“文物度數,曾不遑暇”。1125年宋與西夏使者前往金朝奠慰並賀即位,“時蕃使館見儀未有定製,使至逾月,殿中少監劉箸始詳定焉”。從如此倉促的行為可以想象,當時雙方交聘禮儀制定的是很粗糙的。

1134年金朝派遣的使節還沒有正副之分,官職亦無三節之分。

“樞密院言:‘大金元帥府差到,奉使元不曾分使副,今來並作一等錫賜,其人從自入界,諸處不曾到申分三節,並已依中節錫賜。’”直到天眷三年(1140),金朝派遣到西夏冊封使中才出現了正式的官職名分:“尚輦局使”。

關於金朝開始完備遣使制度的具體時間,史籍沒有確切說明。

如果考慮到“至熙宗頒新官制及換官格,除拜內外官,始定勳封食邑入銜,而後其制定”,以及天眷元年(1138)金遣宋朝使節中首次出現官職名分,可見直到金熙宗繼位後,金朝制度禮儀才走上了不斷完善的道路。具體到金與西夏的交聘禮儀制度方面,

金熙宗時期做了大量補充、修正和完善工作。

如天會十三年(1135)“十二月癸亥,始定齊、高麗、夏朝賀、賜宴、朝辭儀”,“熙宗時,夏使入見,改為大起居。定製以宋使列於三品班,高麗、夏列於五品班”。這一點從金派遣西夏使節的活動中也有所體現:從金夏確立交聘關係的1124年到金熙宗繼位的1135年,

近十餘年的時間裡,金朝不曾派遣一位使節到達西夏。

自1136年起金朝開始再次派遣使節到西夏,而且使節名目日漸豐富,如橫賜使、告即位使、賜生日使等。金朝初期金朝統治者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對外戰爭上,無暇顧及自身的制度建設。以1124到1135年為例,金朝雖然於1125年就俘獲了遼天祚帝,消滅了遼朝,

但很快又將刀鋒轉向了北宋。

先後兩次向北宋發起進攻,並最終於1127年滅亡北宋。然而金人攻伐的腳步並未就此停歇,他們繼續向南宋發起多次進攻,並在此期間先後建立了偽楚、偽齊傀儡政權。

這種戰爭局面一直持續到了金熙宗繼位。

金夏交聘禮儀制度在金熙宗時期趨於完整。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金朝開始騰出手來進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的內部改革,其中金朝交聘禮儀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是金熙宗全面改革措施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說,

金宋走上和好的道路,進行內部整頓改革,是金夏交聘禮儀制度完善的最大外部條件。

其次隨著金與南宋和談的進行,特別是金與南宋先後簽訂“天眷議和”、“皇統議和”之後,使金熙宗意識到,完善交聘禮儀制度是鞏固以金朝為中心,宗主國地位的必要手段。

因此金與南宋在“皇統議和”之後也確立了君臣交聘關係,金為君南宋為臣。

如何讓包括西夏在內的蕃主國從心理上,更能信服地接受金朝的宗主國地位。

讓金朝的宗主國地位在法理上具有更多合法性,是當時金熙宗亟需解決的政治課題。而交聘禮儀制度是金朝宗主國地位合法性來源、維護金朝宗主國威嚴的外在表現,因此其全面改革完善勢在必行;

最後金熙宗改革,包括金夏交聘禮儀制度在內的政治制度。

模仿其他政權,特別是農耕定居的宋朝,是其唯一且必然要選擇的道路。而金熙宗的“漢化”是他能夠勝任這項改革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即

金熙宗高度具備學習、模仿宋朝制度文化的能力

三、總結

無論是完顏宗望、夏國王李乾順,還是金太宗均強調西夏以“事遼之禮事金”。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金朝沒有打算完全將遼夏關係“複製”到金與西夏之間的交往當中去。對於金朝而言,金朝最看重的就是西夏稱臣,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宗蕃體系。

無論當時李乾順內心有多麼不情願,他最終還是別無選擇,只能接受金朝賜予的“誓詔”。

而這一歷史性的舉動,標誌著金夏交聘制度的正式確立。金夏交聘禮儀制度在金熙宗時期趨於完善有其歷史必然性。雖說西夏在禮儀制度建設方面要比同一時期的金朝成熟得多,但此時的西夏與宋朝在地理上徹底隔絕,

從而導致無法自給自足的西夏,在經濟上對金朝的依賴性空前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