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戰國七雄,無一弱者,為何獨秦笑到最後?

戰國七雄,是當時最強的七個國家的統稱,分別為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能夠歷經戰火而不倒,七國的實力可想而知。只是熟知歷史的我們知道,最後,是秦一統了天下,其餘六國皆被秦所覆滅。

那麼問題來了,同為七雄,秦能滅一兩個國家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了,它又是憑什麼一連滅了六國,進而一統天下了呢?

戰國七雄版圖

各位彆著急,接下來我們逐一分析。

1、

打破階級,國民踴躍參軍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人對軍功十分渴望。因為在秦國法制中,只要上陣殺敵建功,你就能憑藉軍功獲取爵位。

這給了無數平民改變命運的機會。要知道,那個時代,依舊是貴族社會,貴族生而就有特權,天生就高人一等。而現在,秦國平民有了成為貴族的渠道,他們又怎會不瘋狂,他們又怎會不渴望戰爭?為了子孫計,也要捨命博上一博啊。

因此,百姓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有了目標,他們上陣自然也會奮勇殺敵,長此以往也就形成了虎狼之師。再有似白起、王翦之流的名將統領,逢戰也就有了攻必克戰必勝的結果。

戰國七雄版圖

2、物產豐富,糧食無憂

秦國位處關中,天生就具備著耕種優勢。

再加上歷屆上位者對農耕的重視,更是促進了秦國農業的發展。

在公元前

316年,司馬錯又率兵為秦國拿下蜀國,再加上鄭國渠和都江堰的陸續修建,更是為秦國帶來了更加豐碩的農業成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世人皆知。而如今,秦國征戰六國的基礎也就有了。

3、明君輩出,政策延續,廣納人才

遍數七國史,不得不說,秦國似乎得天助般,英明君主一個接一個,層出不窮。自秦孝公起,到秦始皇止,中間幾乎沒有昏君。即使有,在位時間也是極短,造成的破壞也十分有限。

秦孝公-劇照

這一情況自然很好的保證了秦國各項政策的延續性。要知道,政策產生效果是需要時間的。而有了時間,成果也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明君輩出的另一影響就是,各國人才,蜂擁而來。君擇臣,臣亦擇君。試問,誰不想在明君手下一展自身抱負呢?

反觀另外六國,沒有明君能臣嗎?答案自然是有的,隨便列幾個,明君如趙武靈王、齊威王、楚悼王等。能臣如吳起、申不害、樂毅、蘇秦、李俚等。

他們為了強大本國自然做了很多,但要麼因為後繼無人,要麼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總是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

4、對外政策

合縱連橫

商鞅變法後,秦國實力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之首。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關東六國自然憂心。畢竟強鄰在側,睡覺也睡不踏實。

面對此種情況,蘇秦提出了聯合抗秦的合縱策略。秦國雖強,但面對聯合起來的六國,實力自然還是遠遠不如的。它也就不敢像過去那樣咄咄逼人,而六國也有了安全保障。

但秦國會安於現狀嗎?當然不會,秦國一直都有著一統六國的野心,又怎會遇到點困難就放棄呢。

於是,張儀提出了連橫策略。

面對強秦,關東六國對聯合抗秦自然是樂意的,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嘛。但因各國地理位置不同,有著鄰秦、遠秦之分,對聯合的重視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張儀-劇照

張儀針對此種情況,憑藉高超口才,為瓦解合縱奮力遊說各國,最終成功破壞了六國聯盟,為秦的一統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結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秦為了一統天下,默默準備了百年。農業,軍事,人才,國力,一點點積累,一點點提升,這些砝碼不斷的累加在秦國的天平上。最終,量變達到質變,才令其有了一舉掀翻六國,統一天下之勢!

對秦為何能一統六國,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歡迎評論在下邊,我們共同討論!

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