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同樣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為何韓信被誅殺,張良卻得以善終

就我們所知的歷史,君主誅殺有功之臣的事例多不勝數,但是始作俑者卻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劉邦誅殺功臣的真實度有多少呢?據史記上面記載,劉邦誅殺的功臣幾乎都有必殺的理由。今天以張良和韓信為例,對比分析劉邦究竟為什麼要殺韓信?

首先我們先看看韓信做了什麼:

漢二年,韓信攻佔趙國,並聽取廣武君的建議,請立張耳為趙王,劉邦應之;漢三年,韓信聽取謀士蒯徹的建議,攻打齊國,當時齊國被謀士酈食其說降,最終酈食其落得烹殺的下場;漢四年,楚漢相爭極為激烈的時候,韓信迫使劉邦冊立自己為王;同年,項羽派人勸反韓信,坐分天下,允諾韓信為王,韓信拒之,但此事未告知劉邦;隨後,麾下謀士蒯徹試圖勸說韓信擁兵自立,韓信雖然心動,但搖擺不定,最後沒有反叛;漢五年,劉邦令韓信以及彭越出兵會師,與項羽做決一死戰。但韓信及彭越卻按兵不動,直到劉邦聽取張良建議,劃給韓信大量封地。韓信聞之才領兵前來;漢六年,韓信窩藏楚國逃犯鍾離昧,被劉邦發覺,隨後,鍾離昧自殺,韓信也被降職為淮陰侯。

漢十年陳豨造反,劉邦決定親征,但韓信卻稱病推脫,暗地卻派人與陳豨聯絡,預備於京城起兵謀反,響應陳豨,後來事情敗露,被呂后於長樂宮中殺死,落得誅三族的下場。

從這些史料上能看出,韓信為人沒有自知之明,甚至政治覺悟極低,盲目自信,做事優柔寡斷。善於分析別人的不足以及過失,但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口不擇言 ,在史料中記載,韓信面對劉邦毫不避嫌,稱自己領兵多多益善,不知劉邦早已對他忌諱已久。雖然韓信窩藏楚國逃犯,劉邦念舊情未趕盡殺絕,但是韓信與諸侯相交,意圖造反,徹底激怒劉邦,最終落得誅三族的下場。

我們再看看張良做了什麼:

漢六年,劉邦賞封功臣,但被張良推辭,甘心一直做留侯。同年,上書定都關中,被劉邦採納;漢七年,為呂后謀劃,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漢十一年,劉邦決定親征黥布,張良留關中輔佐太子,此時張良患病已久;漢十二年,劉邦回京,準備廢除太子,後被張良勸說,未被採納,此後不理世事。

總的說來,自從建國之後,張良的露面次數可謂屈指可數,從他的作為當中,我們能清晰的發覺,張良正在有意識的準備退出政治的中心,不再打理朝廷要事,這也是功成身退的表現。

透過兩者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極為自負、自信,而張良恰與之相反,張良善忍,而且懂得放棄名利,功成身退。兩者皆是大功之臣,但是結局卻不一樣。真正標誌劉邦江山一統的其實是白馬之盟:即只有劉姓才可稱王,從這就可以看出劉邦的意圖,而張良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及早退出,反觀韓信卻不知收斂,讓劉邦抓住把柄,誅殺三族!

同樣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為何韓信被誅殺,張良卻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