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歷史名人之後-潘維君

與潘維君老師結緣,是在先知康有為先生青島書法論壇活動上。講到潘維君,繞不過的一個話題就是,她是康有為後人的特殊身份。

潘維君女士在佛山

潘維君上世紀六十年代生長於廣東,祖母是康有為六女兒康同復。

潘維君說:我是康有為先生的第四代外曾孫女潘維君。我的名字是爺爺給起的:維是我的輩分,君是代表君主也許是寄予著祖上幾代人的未了的厚望吧?我爺爺的父親是康南海的得力助手潘之博(字若海),戊戌變法前後致力於武裝勤王活動,後有協助康有為開展“倒袁運動”。袁世凱稱帝時,入馮國璋幕府,暗地裡聯合各方軍事勢力反對袁世凱。做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猛士,勇武雄才,憂國憂時,被袁世凱追殺逃至香港後,吐血而死,將其子潘其璇(字叔璣)託付給康南海。我爺爺十三歲進入康門成為康門最晚輩的弟子。他聰明勤奮,輩得康南海欣賞,並將女兒許配與他,也成為了康南海晚年的貼身隨從及秘書。

潘維君小時候

奶奶是康南海的六女康同復。父親潘慶贄(潘方)是潘叔璣與康同復的長子。也許繼承了曾外祖父的不安分的性格。我在家裡被視為「後輩中性格上最象像曾外祖父的那一個」。 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受到他們的影響和薰陶。小時候,奶奶曾告訴我:“你跨越了多少緯度,就會有多寬的視野和多大的胸懷”。曾外祖父周遊列國的故事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也緣於少女時代的這個夢想:要重步先人的足跡重走“三週大地,遊四大洲”, 最終放棄了廣州開發區管委會非常優越的工作,出國留學

潘維君去日本後,在日定居工作20多年,從事商業和文化交流活動。

先富強中國,後人類大同 - 康有為主張

康有為像

出於使命與責任,潘維君2016年回到中國,打撈康有為海外16年的歷史資料,為國家文化事業貢獻力量。2017年3月-6月期間 幫助廣東省南海康有為博物館找到並拍賣回康有為書信 資料 300餘封,成為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潘維君說 :我和我的團隊成員近年收集了大量康南海的史料。他在流亡海外十六年中,做了許多影響力很大的事,都是因為有數百萬的華人華僑的大力支援才得以成就的在印尼、在日本、在美國、在加拿大及歐洲各國當年在世界各地大力傳播中華文化與民族的復興當年他們做了大量的的工作,影響了眾多海外僑華人。他傳播國家富強的理念,在500萬海外華僑中得到350萬華僑的響應和積極的支援。他倡導海外華人的團結和自強,為華僑爭取利益,宣傳華人一定要團結起來 “辦大事”。據最近被發現的康有為海外書信史料記載,他曾二次會見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最終為促成美國放寬《限禁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約》中的苛待華人的條例。1899年6月,康有為先生為了保護華人利益、團結華人愛國,在加拿大成立“保商會”,不久有人提議保皇即保國,保國即保商的建議,才將“保商會”更名為“保皇會”,後來發展到350萬人。可見他在海外活動期間,保護海外華人利益始終是他的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康有為先生還倡導海外華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改變華人形象。他興辦華人學堂、並推廣普通話,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和深遠的影響。目前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地區和國家中有21個國家康有為先生曾考察過,例如他考察德國有十次之多,我國前駐德國大使曾感慨,康有為先生留下的《德國遊記》如果送給德國現首腦,一定會讓對方震撼,德國人可能想象不到一個世紀以前曾有中國人對德國做過如此深刻地考察和分析。他留下了幾十部珍貴的考察遊記和數百萬字的經濟學、金融學著作。康有為先生在海外期間所到之處,均受到各國家的首腦及官員的接見與款待、與工商、文化等各界人士廣泛交流,他在走過的“一帶一路”國家中積極介紹、傳播中國文化。這些海外史料,是國內未曾知曉的近代史上的一個空白。我們正在不斷地收集整理,陸續地出版。讓史學界的專家們可以去研究。今年我們出版了一本巜康有為在海外美洲輯》。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出版巜亞洲輯》和巜歐洲輯》 為了支援此項事業的持續發展,我們正在籌備“康有為華夏文化基金會”,推動康有為研究事業的發展。將來計劃逐個國家拍攝新聞歷史紀錄片。

曾外祖父有著開闊的視野,看待世間事物有自己的角度和眼光。 曾外祖在我的認識裡他是一位非常真實的人。也是一位對真理非常執著的追求者和探索者。貫穿一生,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對於他這樣的思想家,為什麼會固執到寧肯眾叛親離,也不改變初衷。有些事情的本質也許恰恰是相反的,正因為他的始終不變,堅持不懈才是一個真正追求真理的人之所為。他之所以堅持和堅守,也是他的使命所然。他生不逢時,所以就註定他要走一條孤獨的路,對他評判,應該由世人站在歷史的角度評判。

康家的家風:開放的思想,開明的教育。

曾外祖父有著開闊的視野,看待世間事物有自己的角度和眼光。他不為流俗所蔽,而是引導潮流。他反對女性纏足,認為一個人要有健康的精神,首先要有健康的體魄。女性不再纏足,意味著中國社會增加一倍的健康生命,解放了一倍的生產力。他發起“不纏足會”。

接受新事物:他為六女兒康同復購買了當時國外流行的腳踏車,要求女兒學習騎乘,以求認識新事物,開闊眼界。

教育方面:他支援子女接受當時最先進的教育,除中國文化外,還要求她們走出國門,學習英文、日文等外語,感受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努力汲取發達國家的社會治理經驗,以求學有所成,將來為建設中國奉獻力量。 他的二女兒也是中國第一個進入哈佛讀書的女學生。

康有為二女康同璧

出於家族責任,民族的使命,真理的召喚,潘維君選擇了承擔,她多次探訪康南海16年走過的國家,凝結力量,探訪,追尋,希望能更真實地更客觀地瞭解和認識這位未曾蒙面得先祖-康有為,盡餘生之努力還原那段歷史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