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魯迅臨終時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原來被我們誤解了多年

還記得我們讀書上學那會兒,尤其是語文課,總是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最後一怕是不是覺得很突兀?就是還怕學習周樹人,也就是魯迅的文章,一遇到他的文章便會立馬令我們頭疼,不容易弄懂其中的真正含義。

魯迅的文章太難懂也怪不得我們,我們在學校讀書那會理解能力有限,也沒有切身經歷過什麼事件,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魯迅所生活的年代和我們現在所處的生活差別很大,憑空想象肯定是非常難理解其中的深層含義。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我們才會懂得魯迅所說的種種,才會理解魯迅的苦口婆心,原來都是至理名言。明白一件事從來不是說光坐在那讀書,想來想去就能想明白的,必須要有所經歷、有所切身的體驗,才能明白原來書裡所說的是這個意思。

魯迅的文章帶給我們就是這樣的感覺:非經歷不能明白,非痛苦不能頓悟。在艱難困苦黑暗裡磨練出來的文章,往往能給予讀者無限的深思和萬丈光芒。不管那時的我們懂與不懂,我們只需在腦海裡留下些許的記憶,便會隨著自己人生的經歷漸漸悟透。理解魯迅的文章就像女人的懷孕,時間沒到無法理解。

揚帆起航,我的知識王國

噹噹

智慧小程式

魯迅在他的《關於新文字》一文中,曾這樣表示過:“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他認為:“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到了

1936年10月,魯迅

大限將至

,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為中國新文化發展奔走一生的魯迅怎麼會一直有這樣的思想?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他還是不是我們平常所熟悉瞭解的那位魯迅先生?

原來,魯迅所說的“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一直在被我們誤解,在魯迅那個時代,當時的“漢字”還是“繁體字”,並不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簡體字”。

一是繁體字學起來比較麻煩,當時可是沒有拼音,教育資源又很緊缺,從而導致了人們對繁體字學不會、不想學,甚至有些反感。因為魯迅年輕時也真真實實的體驗過,所以才會知道人們學起來的不易和痛苦,人們都學不會甚至不想學“漢字”了,那不就是阻斷了文化的傳播和弘揚,甚至永遠和前進的文化有所隔離?

二是在當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的確是魯迅所提出來的不假,但好多學者都在國外留過學,都有了類似的觀念,想要吸取外面文化優秀的部分,要與外來文化、國際接軌,萬萬不可故步自封,這也是受外來文化的衝擊。魯迅本身就比較激進,屬於那種敢怒也敢言的人,再加上他也在日本留過學,於是就代表眾多學者率先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令現在人詫異的主張。

全套10冊 正版魯迅全集經典吶喊朝花夕拾故事新編野草故鄉孔乙己彷徨阿Q正傳祝福狂人日記魯迅作品集

檢視

三是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物之一,自然知道哪些是需要改革的、是腐朽的文化,於是他就提倡淺顯易懂的白話文,漢字方面自然也就是提倡簡體字,廢除之前的“繁體字”。所以他才會主張“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裡的漢字指的就是當時還沒改革完全的“繁體字”。

現在讀懂了魯迅的“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這句話之後,不得不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由以前的“繁體字”變為現在的“簡體字”,不僅讓我們方便學習容易懂,更加快了我們傳播文化的速度,也使漢字走上了國際舞臺,吸引著眾多外國人學習交流,無不在促進我國的文化交流傳播。

因此,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往往有著不同的含義與作用。我們先要搞清楚當時的時代背景,在用那時候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未來也是如此,肯定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未來。時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不斷運動變化的,這時,我們具有發展的眼光就格外重要。

編輯:張聖平

搖搖晃晃,晃晃搖搖。品味雲端,墜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