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文以載道丨讀書之法:與精神歸併一路

作者:金鐘

導讀

現在不僅社會上的人急功近利,就連小孩也受社會的影響,也學會投機取巧,做任何事情都思考名利了,能踏踏實實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有很多人抱怨這個社會的浮躁,不給人讀書的時間,你認真讀完這本書,人家已經聽完好幾本了,差距就此拉開了。

也有人抱怨,在家裡就想休息睡覺,在外面環境又太嘈雜,沒有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看看當時的孟母三遷,我們現在已經失去古代的風氣了。

還有人抱怨,家庭環境不好,上學的資源不一樣,導致接受教育的水平不同。

難道我們讀書就非要受環境的影響嗎?

讀書本就是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的,只要心靜,在哪裡都能夠讀書,只要心誠,讀完一本書勝過別人聽完多本書。

明中葉大家唐順之在《荊川先生文集》中說:

“行者居者,行跡各別,然理無二致也,日用工夫無二致也。

汝兄在山中若不能謝遣世緣,徹澄此心,或止遊玩山水,笑傲度日,是以有限日力作卻無力靡費,即與在家何異?汝在家若能忍節嗜慾,痛割俗情,振起十數年懶散氣習,將精神歸併一路,使讀書務為心得,則與在山中何異?”

意思就是無論在哪裡,無論你是誰,只要你想讀書,就沒有什麼兩樣。如果在山中,卻不能夠讓心靜下來,只顧遊山玩水,嬉笑度日,這和在家閒著有什麼不同?

如果在家裡能夠懂得節制,改掉懶散的陋習,將精神集中在一處,使讀書務必要心領神會有所得,那和在山裡沒有什麼不同。

想一想西漢時期的董仲舒,家人為他開闢一處花園,但是他一直專心讀書,孜孜不倦,竟然三年都沒有往園裡望一眼,更別提走進園裡了,這種讀書的習慣塑造了一個儒學大師。

想一想西漢的開國功臣陳平,父親去世之後,和哥哥相依為命,卻受嫂子的刁難和羞辱,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了繼承父親的遺志,為了光耀門楣,他一直忍耐,始終沒有因此放棄讀書,最後輔佐劉邦,成就一番霸業。

想一想范仲淹從小家貧,斷齏畫粥,冬天用冷水洗臉,磨鍊了自己的意志,使他以後面對官場的起伏都能夠做到坦然曠達。

這些人的環境並不是完美的讀書環境,有花園的誘惑,就像我們現在有電子產品、電影電視劇的誘惑;有家庭關係的緊張,就像我們會與父母、會與同學發生矛盾;有家庭環境的差距,就像我們現在受教育的水平不同。

他們抵制住了誘惑,在艱難的環境中能夠堅守自我,為了自己的志向,努力讀書,靜心鑽研,才有了後世的傳承。

而我們完全可以關閉一切電子裝置,給自己空間和時間去讀書、享受自己的成長;完全可以靜心讀書,心領神會,同時利用網路拓寬視野、交流思想。

讀書應該做到“與精神並歸一路”,讀書不是由環境所決定的,只要我們全神

貫注,我們就可以在任何安靜的地方,在大山裡,在小溪旁,在無人之地。

不要抱怨環境的浮躁、社會的不公,我們能做的就是主觀上的努力,善用一切可以用的知識資源,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