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從最大回撤角度看,固收+控制波動的效果到底怎麼樣?

想象一下,假如有兩隻基金,一隻基金連續3年的回報分別為50%、50%和-50%;另一隻分別為20%、20%和-20%。你認為哪隻基金總體回報更多?

A:1。5×1。5×(1-0。5)=1。125

B:1。2×1。2×(1-0。2)=1。152

和很多人第一直覺相反,其實是

漲幅低、回撤小的第二隻基金B總回報更高。

雖然這是個簡化後的計算,但也說明了一些淺顯的道理:

相比創造高收益,守住收益可能更加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更關注是一時的漲幅,但是漲幅≠持有收益,短期漲幅高,但如果市場震盪時如果沒有控制好回撤,那麼你的盈利可能就在這個過程中就流失掉了。

所以在選擇基金時,不僅要看他的短期漲幅,也要看在市場震盪市下的防禦能力,這個時候最大回撤這個指標就派上了用場。

什麼是最大回撤?

所謂回撤,可以簡單理解為基金的虧損幅度。而最大回撤,就是指某基金在一個時間段內,所產生的最大虧損幅度。

舉例來說:小明買入一隻基金,單位淨值為1元,先漲到1。3元,後來市場不好跌到0。8元。那麼這段時間內,這隻基金的最大回撤就是:(0。8-1。3)/1。3=-38%。但想從0。8元再漲回1。3元,漲幅需要達到(1。3-0。8)/0。8=63%。很明顯,基金的最大回撤越大,扭虧為盈的難度也就隨之上升。

最大回撤體現的是一隻基金對於風險和趨勢的把控能力,尤其是逆市中的波動更能反應其韌性。一般來說,同樣的市場情況下,回撤越小,說明基金越抗跌;反之,則表示基金的抗跌能力較差。很多人也把歷史回撤資料作為判斷是否加倉的一個重要指標。

固收+策略:力求降波動、控回撤

在投資中,其實有不少投資者都對基金的回撤非常敏感,他們可能並不一定追求持有的基金上漲的時候永遠保持在前幾名,而是希望在儘量控制波動基礎上,追求一定的超額收益。所以有些公募基金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會透過某些策略努力降低產品波動率和最大回撤來滿足這類投資者的需求,固收+策略基金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產品。

固收+策略,一方面是透過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力爭獲取較為穩健的基礎收益,另一方面透過附加權益資產(一般不超過40%)使收益更為多元化,通常來說附加的那部分主要是風險略高於債券的進攻型權益資產或策略。典型的比如:股票、可轉債、打新等。如果我們單純用不同配置的股債搭配與滬深300指數對比會發現,

二者的組合配置在降低股市波動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純債的收益彈性。

資料來源:wind,統計區間:2002/12/31-2021/6/21。指數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

對比近十年年化波動率和最大回撤兩個指標,固收+產品表現也非常優秀,大幅低於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

近十年年化波動率、最大回撤對比

資料來源:Wind,2011/9/10至2021/9/10,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不代表投資建議。採用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指數、偏債混合型基金指數、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指數等代表固收+類產品。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代表普通權益類基金。

固收+:不止於低迴撤,打造更好價效比

那麼或許有人會問了,如果只是追求低迴撤,那貨幣基金、傳統理財產品不是更好的選擇嗎?那從收益率、夏普比率來看,固收+長期表現如何?

儘管區間年化收益率低於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和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但是固收+的年化夏普比率卻遠高於前者,投資價效比較高(注:夏普比率是衡量基金“價效比”的重要指標,分子是收益、分母是風險,代表“投資人每承擔一份風險,可以拿到幾份超額報酬”。)

資料來源:Wind,2011/9/10至2021/9/10,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不代表投資建議。

相對股票型基金而言,“固收+”產品確實是一種波動相對較小、有望穿越週期的投資選擇。尤其是隨著資管新規打破剛兌,貨幣基金、傳統理財產品收益明顯下降,並且不再保本,價效比逐漸下降,固收+也成為不少人追求穩健投資的進階之選。

波動是市場的常態,巴菲特也曾說過:投資首要就是保住本金。所以說,選基金首先要看其風險是否在自身承受範圍之內。透過“固收+”的多元資產配置策略來均衡進攻性和防守性,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基金也更容易拿得住。對於容易受情緒影響的投資者,不妨多多關注固收+基金哦~

風險提示:

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檔案,資料中的所有資訊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