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關於人生開掛的五個錦囊,你一定不要錯過

“完美到開掛”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樣?

無數後人頂禮膜拜:

曾國藩、張居正、梁啟超、孫中山,甚至東鄉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級粉絲。

立功無數:

多次替朝廷平叛,從無敗績,乃明傑出軍事家。

開學立德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滿天下。

創新立言:

創立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成為儒學又一宗。

這就是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他開掛的人生總是被後人津津樂道。

中華上下五千年,多數學者認為,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

孔子、王陽明,

曾國藩算半個。

明穆宗朱載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王陽明的“心學”更流傳到東亞,成為日本民治維新的重要推手,引領日本迅速崛起,讓蔣介石長嘆:

“中日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功利性強,人不免煩躁、焦慮,而王陽明的心學也被很多人認為是現代人身心修行的法寶、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不管是學術界、商界、政界都推崇備至。

以上,都是我們看到的結果,那麼過程是怎樣的呢?難到真的有人生下來就是天才,一路開掛,所向披靡?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也遇見好幾次生死險境,只是有錦囊護體。

1

錦囊一: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神馬都是浮雲

古料記載,王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隨後在京城做官,三十三歲時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仕途順利。三十五歲那年他上書皇帝言政,觸怒宦官劉瑾,被打四十廷杖,貶到貴州龍場驛站當驛丞。

王陽明離開京城後,劉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隨,想尋找機會加害。

王陽明在錢塘江邊拋下衣物,裝出投水自盡的假象,然後搭乘商船去舟山才免去一死。王陽明決定先到南京探望父親,再赴任貴州,途徑一寺廟,離開時在寺院牆壁上題了一首詩。

其中一句是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把所有的艱險都看作浮雲,隨他去吧。

到了龍場驛站,又是困難重重,沒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與當地居民的語言又不通,因為水土不服,不久隨從們都病倒了……

王陽明生火做飯,照顧生病的隨從,並且唱歌給他們解悶;開荒種地,與當地的居民交流溝通,並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他們。

不久後,王陽明的所作所為得到了當地人的喜愛和誇獎,人們紛紛解囊相助,隨從們病好後,也一起開荒種地,生活慢慢好起來。

面對坎坷,你是選擇輾轉反側、夜夜難眠還是抬頭望天,學會釋然。王陽明選擇了後者。

2

錦囊二:

越是艱難時,越是修心時

龍場驛站的住宅環境非常惡劣,但王陽明仍不忘時常靜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尋的聖賢之道,“如果聖人處在這種環境下,會怎麼做呢?”

想了數日之後,終於在一天夜裡,他大徹大悟,

“聖人之道,本心自足!”

一種振聾發聵的思想——王陽明“心學”就此誕生,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

“龍場悟道”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種“心學”修身養性,對做事做人都有好處,王陽明將這些思想耐心傳授給當地居民,時間一久,當地居民與王陽明的關係非常融洽,還為他建造了“龍崗書院”,四周學子紛紛前來求教……

這一切,為他日後得以迅速復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3

錦囊三:

獨善其身,兼善天下

頓悟之後的王陽明越來越強大,他能感覺到,在日復一日地不懈努力中,自己內心的力量正逐漸強大起來。

這時候他需要走出龍場去更大的地方施展。

“獨善其身”之後,當然要“兼善天下”

,他在龍崗書院賦詩云:“寄語峰頭雙白鶴,野夫終不久龍場。”

果然不久之後,王陽明就告別了龍場,踏上了輝煌而充滿傳奇的人生之路。

4

錦囊四: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後來,王陽明仕途越走越順,但他仍然不忘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得意忘形,要謙虛處事,正是因為如此王陽明才始終受眾人尊敬。

王陽明有言: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也就是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了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只會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怎樣自明?就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王陽明說,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5

錦囊五:

參破生死,儘性知命

關於生死,王陽明也有自己的參悟: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儘性至命之學。

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的,因此不能輕易去掉。如果在此處能識得破、看得透,這個心的全體才是暢通無阻的,這才是儘性至命的學問。

也就是說人生,除生死外無大事。

向死而生,與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念起人終究一死,萬般皆是身外之物,很多東西就能放下一些,心才能更豁達一些。

如此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成自在。

從王陽明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開啟人生智慧的錦囊。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有很多像王陽明一樣有智慧、有頭腦、有情操的明哲先賢,他們的人生智慧,就像錦囊妙計一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工作。

拆開歷史的錦囊,與古聖先賢對話。

古為今用,收穫做人做事的道理。

讀一段歷史,聽一段故事,品不同人生。

黃東

中國政法大學碩導

歷史學博士學位,北京企業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承擔研究中國文化和近代國家轉型等省部級課題,《環球時報》、《青年參考》、新浪網、搜狐網撰稿人,《拆錦囊》、《讀圖識中國》等暢銷書作者,銷售20000多冊,20餘年國學研究經驗

編輯|Cola

素材來源網路

更多關於人物經驗的乾貨,請關注“51取經”gongzho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