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皇陵墓室中把它放在墓穴之中有何含義?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長,百姓的錢袋子漸漸的鼓起來了,“收藏”話題逐漸成了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央視《鑑寶》欄目讓更多人迷上了收藏,各地的古玩市場一到週末人頭攥動,各種藝術品拍賣會上場面異常火爆,正所謂盛世講收藏。

一、中國古代跪拜俑的由來

說到跪拜俑的來源,還要追溯至武則天時期。那時,在山西、河北的一一些鄉紳、財主墓葬中,出現了一種特殊造型的陶俑,它們身穿奴僕服裝,匍匐在地, 前臂曲伸,腦袋伏在臂上,是一個連頭都不敢抬起、極為順從謙卑的奴才形象。 它們的身份,自然是跟隨墓主人的貼身長隨和僕役,永遠地伺候墓主人於地下。後來,這種新生俑像逐漸流行開來,形成了地域性風俗。晉、冀地區都與長安距離不遠,很快這種風俗就傳到了長安, 並被皇族所接納,奴僕形象也被朝廷命官所代替。當時已有明確規定,使用哪一品階的跪拜俑須與墓主人的身份相配。

只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不管地位、出身如何,都喜歡擺這個譜。這一來可整慘了跪拜俑,無論主人是暴發戶還是土財主,都要自己假裝虔誠地去跪拜,心中很是不忿,但身不由己,不敢違揹人意,於是中晚唐的跪拜俑已不再是匍匐式,而變成雙膝著地的跪式。這種姿態上的改變,也許能稍微緩解點它們心理的不平和一腔的怨氣。

二、 中國古代跪拜禮儀的演變

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跪拜曾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禮儀姿勢。跪拜禮,是以周代貴族的正坐為基礎而形成的禮儀姿勢。目前最早記載跪拜禮儀的文獻是《儀禮》《禮記》與《周禮》。“以民著踵“的安坐與跪拜禮儀中國自古以來即好義而重禮,號為禮義之邦或禮儀之邦。早在殷商之時,即制定了帝王及百官的官服制度。 同時, 諸如趨、拜、拱手、作揖等致禮形式也相繼完善起來。跪拜禮是中國古代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禮節,也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據《周禮春官大祝》記載,跪拜有九種之分:“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 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就歷史事實而言,跪拜禮出現之初,並不帶有十分嚴重的等級或人格侮辱的色彩。早在上古之時,人們以雙膝著地,臀部抵於腳根為坐。相互之間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致敬,更不是卑己尊他的單向行為,而是無任何意義的相對而坐,任何一方皆無屈辱色彩。當人們採用這種坐姿時,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話,只要將腰桿伸直,臀部離開腳根,即演化為跪姿;而當人們以手觸地之時,則演化為拜姿。以頭觸地,則為叩首。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雙腳垂地而坐取代了席地而坐。站立地上的作揖禮成為社會生活中常用的致禮方式。至此,跪拜禮才開始從心理上貶抑致敬者的人格尊嚴,從形式上加大了彼此之間的尊卑差距,示以上下等級的人格侮辱色彩日漸濃重,成為封建社會中尊卑貴賤等級制的重要禮儀表現形式。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後,透過對中國曆代各種禮儀制度的因革損益,制定了一整套冗雜繁瑣的社會政治禮儀。僅跪拜一節,即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之別。

中國人有句古話,“男兒膝下有黃金”,上跪天地,下跪父母。據清史記載:康熙皇帝在接見歐洲某外國公使時,為面見皇帝時下不下跪爭執不休,最後雙方妥協採用單腿跪才得以解決。

雙腿下跪是典型的中國式大禮,這位身著文官伏地而拜,除了面向皇帝,就是向父母請安了,體現了中國古代君臣之禮,父子之道。

跪拜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將古代跪拜禮儀真實的闡釋出來,為中國古代禮儀的研究提供了參考。河南《觀鑑》欄目組有幸徵集到一件跪拜俑,下面便從這一個件出土的跪拜俑分析跪拜俑中國古代禮儀文化。

唐代文官俑大都是正面立姿,伏地跪拜俑非常罕見,這隻文官俑,長:33。2CM,高:14CM,頭部微微抬起,長長官服,自然灑落在地面隱約顯出跪姿的雙腿,後背上方顯現出官服特有的腰帶,流傳至今已有千年。該俑雙手交叉在胸前呈作揖狀,長長的衣袖自然落地,衣紋刻畫流暢,臀部曲線自然,整個身軀略顯肥胖,體現了唐代以肥為美的審美觀,最精緻的是頭部,神態十分虔誠恭順,頭戴傳統的文官帽,面部豐滿,刻畫細緻傳神,觀後令人一種身在宮殿,眾大臣面向皇帝彙報重大國事的感覺。

再看陶俑腔部,佈滿了手指按壓的痕跡,也留下了當年無名藝術家千年前清晰的指紋。整體身軀各部位雕塑比例合理,略顯肥胖,從工藝製作上,頭部和身軀是分段製作後再用泥漿捏合在一起的,軀幹製作的粗曠,重形態,頭部刻畫的非常細緻傳神。重神態,結合在一起就給人一種又粗曠又傳神的美的視覺享受了,這就是雕塑品的魅力,該簡約就簡約,該細緻就細緻。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遠遠高於明清瓷器。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與升值空間。值得廣大收藏愛好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