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留守兒童長大的樣子,你可能不知道

01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民工潮,而他們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

85後到90後是第一批留守兒童,現在,這些第一批留守兒童早已成年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曾經的留守兒童長大後是什麼狀態?有近500個回答,其中一個回答達到了4000多個贊。

回答中說:

曾經以為爺爺奶奶才是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父母”,而那兩位在遠方打工的家人似乎成了一種利益索取關係,需要他們給予的只剩物質。長大後只想逃離那個充滿陌生感的家庭。

留守兒童在生活上是“事實孤兒”,在心理上也存在這種問題。85後到90後處於國家計劃生育時期,基本上是獨身子女,所以顯得更為孤獨。

02

留守兒童因為從小缺乏父母的監管,會呈現兩個極端。

一種是尤為懂事,另一種是特別叛逆。

被窩君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周圍基本都是留守兒童,也包括我自己。我見過最懂事的姑娘,也看過最叛逆的少年。

小時候我屁股後邊有一對跟屁蟲,是一對兄妹。他們父親在他們七八歲就去世了,然後母親就跑出外面打工了,丟下一對兒女給年邁的爺爺奶奶,兩三年才回一次。

妹妹是我見過最懂事的女孩子,奶奶腿腳不便,爺爺負責農活,所以一家人洗衣做飯全是全被七歲的妹妹承包,那時的她也就比灶臺高一點。也從來不會要零花錢,嘴饞了自己就給人搬一上午磚掙幾毛零花錢。

也見過最叛逆的少年,一個人可以把整個村子弄得雞飛狗跳。“偷雞摸狗”是常事,可以一個人可以野外逮別人家的鴨烤著吃,也能半夜摸到別人家“順點”零花錢,最後當然是落個被吊打半死的下場。

03

留守兒童的心中有一片沉沉的烏雲,當個人的傷痛體驗進入集體,成為自我身份意識的核心時,創傷就會變成為一代人的傷痛。

留守兒童便是一個時代的傷痛。

心理專家指出留守兒童的早期經歷會影響其一生,所以留守兒童童年後的狀態與長大後的狀態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留守兒童因為從小孤獨,所以長大後極度渴望愛,但也懂珍惜。

因為從小懂事,所以長大後不敢提要求,但也特別能察言觀色。

因為從小自卑,所以長大後特別內向,但也特別堅強。

有些人一提到留守兒童,就瀰漫著濃濃的悲傷和憐憫。

其實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們長大以後,同樣也活得很精彩。

04

留守兒童長大後都有個共同特點,他們長大後大都逃離了曾經生長的地方。

有些人選擇遠嫁,也有些人努力爬出原生環境,而爬向的地方基本也都是大都市。

長大的80後、90後留守兒童,因為沒有根基,背後也無所依靠,所以基本尚未結婚,往往獨居。於是,

長大後留守兒童們有了一種新的叫法——“空巢青年“”。

從一種孤獨走向另一了種孤獨。

因為內向,從不主動與人交往,往往也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下班、一個人呆在空蕩蕩的房。

雖然處於“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的狀態,但從小習慣,也就不用再一個人練習一個人。

外面的世界很無奈,但外面的世界也同樣很精彩。

每天可能有多到做不完的案子,遇到刁鑽的客戶,但是我們也會累積經驗,收穫成長。

長大後的留守兒童,固然漂泊在一座無法容乃肉身的城市,但是他們有明確的目標,守住本心。每天醒來,以夢為馬,在精彩的世界闖蕩,不負韶華。

留守兒童長大雖離開田野故鄉,拼搏就是他們所追求的詩與遠方。

有夢可以做,遠方可以走,人生算得上精彩。

05

前不久過年回家,遇見許多年不見的老友,曾經貪玩的留守兒童,一別多年已經是一個孩子的父親。除了那些年熟悉的胖,他已經完全變了個樣。收起了年少的頑皮,扛起了生活的重擔,臉上也多了份堅毅。

他初中畢業就去了他父親那邊,如同父母一樣成了流水線的一員。從曾經的賺錢只顧自己花到每天都為多存一分錢而努力。

他說雖然流水線的生活很單調,但是他下班後卻很精彩。很少和好友出去聚,每天最喜歡的是回家陪孩子看動畫,聽老婆新一天的嘮叨,這樣的生活不比別人缺少精彩。

看他洋洋得意的臉,內心純真依舊,可以看出現在生活滿足。

《芳華》中說,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那麼一個從小缺愛的人,便最懂愛。

有天真的孩子,有嘮叨的妻子,一個懂愛的丈夫,組成一個溫情的家庭,也是一種精彩。

留守兒童他們長大後,既能一個人活得像一支隊伍,又可以迴歸溫暖的家庭。

憑著本事在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活著,也憑著內心的純真守護自身的所愛。

留得住純真,守得住本心,便是留守兒童長大後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