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咸豐大錢鑄造始未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軍在廣西起義,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兩三年內,太平軍先後佔領了廣西,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微等省的許多地方、這樣一來,不僅太平軍佔領區的財賦不為清政府所有,而且受起義軍影響或戰爭波及的地區,也由於農民抗租抗裉、社會動盪不安《生產萎靡等原因使清政府的收大為減少》則政狀況極窘迫.咸豐皇帝即位後,就接到戶部的財政告急:道光三十年(也就是咸豐即位的當年).頭十個月的國庫收入,已經不敷以後五個月的預算支出了。

為了擺脫財政困境,咸豐皇帝頒詔求言,要求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責者,於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據實直陳,面對財政危機,大臣中不少人‘.條畫救弊.其說有三、一開礦,一鑄大錢、一行鈔“當時,靠“開礦“來解決財政問題,已經遠水不救近火最為可行的是“鑄大錢”和“行鈔“。

大錢是用擴大制錢面值的辦法來增收入的,在歷史上一直作為一種不正常的幣制出現,大錢實行的結果,往往是由於幣值過大、易於引起私鑄,幣值低落, 最早提出鑄大錢建議的.是時任四川學政的何紹基,鹹半皇帝沒有采納何紹基的意見但也沒有完全拒絕

咸豐三年正月十六(18年2月24日)。御史蔡紹洛又奏請:“嚴禁銅器,以廣鼓鑄大錢之源,二月十二日),大理寺卿恆春也奏請,減制錢重量,並設局專鑄咸豐重寶,自當十至當百為止,這次,咸豐皇帝沒有發表意見。只是將他們的奏摺都批到戶部、由戶部議奏“咸豐皇帝對鑄大錢的建議是從,戶部存記變為戶部議奏,表明他對鑄大錢的態度鬆動了。

《3月18日》。當戶部尚書孫瑞珍、大理寺卿恆春等又一次奏請開鑄當十大錢一種,並酌量加鑄當五十大錢時,咸豐皇帝便批准了他們的建議。

咸豐當千

十一月十四日,巡防王大臣、惠親王綿愉等人又奏請在當十、當五十大錢之外.再添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同時提出.當千大錢以重二兩為標準.當五百、當百大錢的重量依次遞減,綿愉是道光皇帝的五弟.也就是咸豐皇帝的五叔.鹹非帝對他甚為信賴,立即在由他領銜上奏的摺子上加了硃批,所奏是戶部速議具奏,從咸豐皇帝的態度來看.添鑄當百以上的幾種大錢是勢在必行了,發行大錢以後,初步緩解了財政危機.初行時.清政府認為“於經費實有裨益,但不久,就出現了折當太重、分量懸殊、種類過繁等情況,導致了貨幣混亂的局面。折當·是指一定面額的大錢的重量與它所標示的相同數額的制錢總重量之間的比例關係,比如.當十大錢每枚重,4。4錢,十枚制錢共重8。8錢,那麼折當就為50%。當時,當五十的大錢重1。8兩,相當於50文制錢重量的30%,當百大錢重1。4兩,相當於500文制錢重的1/37。當千的大錢重2兩,相當於1000文制錢重量的1/60,大錢面額越大其重量與制錢總重量的比率越小,這就是折當過重,上述的比率還是以初鑄的大錢為標準,隨著大錢的多次削材減重和各省局的偷工減料,大錢的“折當“就更重,折當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大錢的面與它本身價值的背離程度,也反映了清玫府搜刮百姓財富的程度。

大錢開始投入流通時,當十、當五大錢尚可流通,等到當五十、當五百大錢出現於市場時,立即遭到民眾抵制。尤其是當五百、當千大錢的實際價值已遠低於名義價值,民間對這種劣錢“或任意折扣,或徑行不用、大錢行市不斷跌落,民眾怨聲載道,加劇了政治經濟危機,甚至發生旗民叩首請願要求停止使用大錢的事件。地方官員也對此不滿,有十多個地方錢局拒絕鑄造大大超值的當五百.當千大錢。

由於大錢在推行中到處碰,民間對大錢的抵制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採取措施。同年十月,將當百、當五十大錢,從每吊值五六百文,減至三百餘文。咸豐五年(1855年)停鑄當百、當五十大錢,只鑄當十錢,咸豐七年(1857)正月,當十大錢兩吊抵制錢一吊。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當十錢只能當一行使了,鑄造大錢不再有利,清政府只好停鑄、表明鑄造大錢的措施完全失敗。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