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傷寒雜病論》一部中醫奇書顛沛流離的傳奇經歷

成書背景

從歷史背景來看

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此時戰爭連綿,天災不斷,史書中記載在張仲景生活的這幾十年當中,大的災害就有幾十起,而此時戰爭紛爭,大病之後必有大疫。正是這些連綿不斷的戰爭和自然災害,導致了瘟疫的流行,在《東漢紀要》書中有說到此時“中原大地,白骨委積,人相食啖”已經是人吃人的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了,“不死於兵,即死於病啊”

在《傷寒雜病論》的序中有一段原文: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也就是說張仲景自己的家族在當時是比較大的,有二百多人,但是自從建安元年之後的十年,死亡的人數三分有二,傷寒病就佔了十分之七,我們的醫聖張仲景就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對醫的不斷研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終成《傷寒雜病論》。

從學術背景來說

漢代以前,學術的著作有醫經七家(黃帝內經,黃帝外交,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旁經),經方(經方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方,在東漢以前的經方就是通過了臨床檢驗有效的方子,但缺少了理論的指導),而張仲景就把這兩者,基礎理論和經方相結合而成了《傷寒雜病論》,而從此有了這種辯證論治理論,有理論有方子,所以可以說從張仲景才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

《傷寒雜病論》的流傳

《傷寒雜病論》是如何流傳到今天的呢?

流傳的起先,是由西晉的太醫令他的學生王叔和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遺留下來的殘卷收集、整理、編次,由於內容不全,編輯成立《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從而開始了《傷寒雜病論》的第一次漂泊。

到後來的唐代國家醫官的考試過程中對《傷寒論》已經十分的重視了,但是在此時始終也沒有把《傷寒論》編輯成書,而在藥王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中都收集了大量的張仲景的《傷寒論》內容。

而最重要的是在宋代成立的國家醫書校正局林億、孫奇、高保衡他們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正式刻印、校勘、發行了《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從此,《傷寒論》才有了定本,而在宋代國家醫書校正局工作過程中一名叫汪諸的官員收集整理相關古書時發現了一些殘破的竹簡,上面寫著:《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上卷是論傷寒病、外感病的,和已經出版的《傷寒論》二十二篇相比,上卷是傷寒論的摘錄,那麼可以得知中卷和下卷則是雜病方面和婦人病方面的摘錄,汪諸把這個殘卷的竹簡給了林億、孫奇、高保衡這些官員,於是他們把上卷的傷寒論這部分的摘錄給刪掉了,把中卷、下卷的兩部分內容重新分上、中、下三卷,也就是包括雜病的部分、婦人病的部分和方劑的部分,仍然叫做《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

但是真正能讓宋版的《傷寒論》流傳到今天的卻是在明朝的楊開美先生,他在當時是一個書商同時也是個醫家,此時是萬曆27年,公元1599年,此時的宋版的《傷寒論》幾乎找不到了,他在刻書的過程中首先刻印的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後來又刻印了宋英公的《傷寒類證》和《金匱要略》,然後再後來,有一個朋友拿來一本書,一看正好是宋版的《傷寒論》,當他看到這本書之後,才發現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對《傷寒論》的註解並不完全,於是有了《翻刻宋版傷寒論》,當他把這四本《傷寒論》相關的書籍刻好之後,請他父親取名,取名叫做《仲景全書》。

正是《翻刻宋版傷寒論》能夠流傳到今天,才使我們能夠對宋版的《傷寒論》的原貌有了一個瞭解,而到了當代,我們國家在1982年的時候,成立了古籍整理小組,在當時整理《傷寒論》的時候,是由劉渡舟先生、郝萬山先生等人一起整理編輯的,在1991年出版了《傷寒論校注》,這也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傷寒論的版本。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多少著作流失在這歲月當中,而我們這本中醫界的奇書寶書《傷寒雜病論》能夠流傳至今,經歷了無數的顛沛流離,向這些偉大的人們致敬。

注:據郝萬山教授影片而寫,星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