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大豆變“金豆” 進階之路有多遠?

本文轉自:黑龍江日報

提高大豆自給率事關糧食安全

擴種大豆是今年中央一號檔案的重要內容

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將達到6850萬畝,比2021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力爭總產量達到170億斤。積極的扶持政策,讓農民“種豆”積極性空前高漲,大家都盼望著豐收後好“豆”賣好價。

“賣好價的關鍵是提高大豆附加值。產業鏈越長,大豆的附加值越高;產業鏈越向高階攀升,產業體系就越強壯,市場競爭力就隨之增強,對鄉村振興發展的助力作用也就越大。” 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李楊說。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正在研究大豆深加工。

一顆豆價值最高能翻100倍

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今年種植大豆5千畝,預計產量在200萬斤左右,該村的大豆蛋白含量在40%以上,質量沒的說,單從賣豆上說,售價不低,但村民還都有小小的遺憾——一種一收一賣,一年就過去了,終究賺的還是小頭。“與深加工產品比起來,原糧價格還是低。” 該村黨總支書記於雲波有個振興小村的大豆夢,開個加工廠,把大豆真正的價值都“榨”出來,都留在村裡,有了好產業,村民也就不出去打工了,人多了,有錢了,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大豆深加工產業鏈到底能延伸多長?最終會產生多少附加值?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走進了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心內雙螺桿擠壓機前,3名科研人員或是在進料、或是在檢視引數和產品狀態,超高壓均質機旁科研人員則在調整蛋白質性質……據悉,該中心承擔了國家和省裡多項重點科研攻關專案,如韓天富首席科學家領導下的“十四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大宗油料綠色加工及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科技助力大豆種植與功能型豆乳粉加工關鍵技術一體化整合創新》等;此外中心還與省內外知名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將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近年來,大豆深加工與副產物高值化已經逐漸趨於系統化與結構化,延伸出來的商品近千種。”李楊也是這個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介紹,大豆分為傳統和工業兩種加工方式。前者分為發酵和非發酵,主要做成腐乳、醬油、豆腐、腐竹、幹豆腐等,目前南方很多鄉村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生產,既降低生產本,又能提高產量。

工業加工方式則是產業鏈延伸的關鍵。榨油後的豆粕要脫溶才可進一步加工,脫溶分為高溫脫溶和低溫脫溶。“高溫使豆粕中蛋白質變性,只能成為飼料。飼料作為產業鏈終端,價格與市場其他飼料價格相差無幾,最好的飼料價格也只比原糧價格高出1。2倍—1。3倍。”

低溫脫溶則是關鍵中的“王道”!他說,低溫脫溶後蛋白沒有變性,一種可做成濃縮蛋白,主要作為精細飼料,或是新增到食品中作為營養強化劑;另一種則是分離蛋白,它的功能性特別強,用途則更為廣泛,是很多食品中不可或缺的新增劑,做到分離蛋白這步,價格是大豆價格的10倍;在延伸可以製成食品類或其他用途的大豆蛋白肽,用途廣泛,衍生產品也隨之增多,此時價格則翻到大豆價格的100倍以上。

產業鏈延伸“卡”在哪

在對黑河、海倫等地市調查走訪中,記者瞭解到,一些省內外企業會在省內一些大豆產區開設工廠,其中不乏知名產品,但目前我省工業化全豆製品深加工止步於豆粉,且效益較為突出的企業屈指可數。此外,我省榨油企業榨油所產生的豆粕,受技術條件所限,只能採用高溫脫溶,所以豆粕只能用來作為飼料,產生效益不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低溫脫溶技術在山東等省市已經非常成型,但由於投資巨大,加之缺少有效融資手段,資金始終困擾省內外企業來省內投資建廠;產業鏈延伸越長,利潤點越高,產品銷售壓力也越大,正因如此需要更加專業的銷售團隊,但我們缺少這類人才。據介紹,建設分離蛋白廠和濃縮蛋白建廠需要投入上億元的資金。

黑河市農業農村局產業科科長王恆永表示,目前我省企業龍頭帶動作用不夠顯著,以黑河為例,油脂加工企業雖多,但規模小,佈局分散,沒有形成上下游全產業鏈。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正在對大豆產品進行研究。

這“題”到底該咋解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我省正自上而下積極解決這道“題”。

政策方面,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省作為農業大省也積極迴應,新舉措不斷,其中之一就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農產品產業叢集;日前更是出臺《黑龍江省推動工業振興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支援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顯然,發展大豆產業鏈延伸進入“黃金期”。

同時,各地市也已經行動起來。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姚宏偉表示,今年將招商引資,引進企業來到本地建廠,助力當地大豆深加工;黑河市除建立農產品加工全產業鏈招商引資機制外,還將做大做強現有產業,如五大連池的種業、嫩江的加工企業等,同時將大豆冰淇淋等產品作為提升附加值的突破口,助力大豆全產業鏈發展。

如何破解資金難?李楊給出了獨到見解:“目前,豆製品分離蛋白產業鏈延伸後的加工中心主要以山東為主,而品牌建設和銷售團隊的‘狠角色’在廣東和深圳等南方城市,作為原料基地我們可以透過頂層進行設計和溝通,與其他兩地形成區域聯合,‘三強聯手’共同制定專案方案,吸引投融資。”

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則是提升原糧銷售價格的手段之一。目前我省因缺少大資料平臺支撐,各地未清晰地將大豆種植品種分類,銷售主流仍是散戶,沒有形成規模。

李楊建議,農業部門應建立大資料庫平臺,要將各地大豆種植品種進行歸類,讓購買方在大資料平臺一目瞭然各地市大豆種植詳情,最終形成大宗商品,形成合力銷售,以賺取利潤。

記者/攝影:李天池

見習編輯:陳思雨

稽核:楊曄

統籌:孫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