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財神范蠡的經營哲學

天地圓道,萬物反覆

范蠡的經營理念,植根於中國古代道家思想和《周易》的圓道思想,主要經營思想之一就是“極而復反”的規律。

范蠡認為:天、地、人三者之間是不斷變化的。萬物生於土地,大地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它總攝萬物,是一個整體。禽獸、莊稼等始終不能離開大地,而萬物不論美惡,大地都一視同仁,使之生長,同樣人類也依賴大地得以養生。但是,萬物生長又各有定時,不到一定的時機,就不可能勉強生長,而人的變化也一樣,不到最後的轉折點,也是不可能勉強成功的。因此,應該順乎自然以處當世,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就可以把不利於自己的局面扭轉過來。

范蠡善觀大局,他把自己的“積貯之理”放在自然環境、社會,乃至整個經濟系統的圓道迴圈中來看待。這樣,透過研究事物內部的迴圈運動與外部自然環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影響,就能有效地預見和利用事物發展的規律。

范蠡深知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他認為每年的氣候不同,產量也就不同,從而對市場價格的漲落也會有很大影響。

所以,遇到豐年,范蠡就大膽收進農產品,而遇到歉收的年景,收進的貨物就不發愁沒有機會賣出去了。同樣,在這種歉收的災年裡,物價會大幅上漲,也不必擔心沒有進貨的機會而吝惜貨物,所以儘可能地拋售出去。

就這樣,他在致富的同時,也為平抑物價、調節商品流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事物的發展並不總是簡單的由小到大、再到消失的拋物線,而是一個複雜甚至曲折的過程。所以,僅僅意識到以積蓄儲備來應對客觀規律帶來的影響是不夠的。

在深入瞭解了事物的發展規律以後,還要利用這種規律進行反向投資。也就是說,當大多數人不想投資的時候,你去投資;而大多數人都急於投資時,你則賣出。

因為市場上的某種貨物價格上漲,就會刺激人們生產出更多的這種貨物,生產這種貨物過多,供過於求,價格就會跌落下來。相反,如果價格太低,就打擊了積極性,人們不願生產,市場的貨物供不應求,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此時,就要利用“有餘”和“不足”與價格的高低之間的關係,決定賣出買進。但要實踐反向策略,其困難度遠比“隨時買”要大。

反向策略一般認為,當大眾對未來的看法趨於一致時,大部分的時候是錯的,同時反轉的力量也會很大。比如,乾旱的年景眾人一窩蜂投資造車時,使用反向策略就應該一反眾人的投資方向去製造舟船。因為乾旱時節眾人造車,車的供給量大增,必然造成價格下跌,造車的利潤有限。而水災的年景來臨時,船的需求量大增,眾人來不及造舟,船的價格勢必高漲,利潤也相當可觀。反之,在水災的年景裡,眾人見舟船的利潤高漲,又必定會一窩蜂地投資製造舟船,此時你就要理智地反眾人投資方向而行,該投資製造車子了。

以上可見,范蠡是一個比較善於捕捉商機的人,他能在複雜多變的市場形勢下,十分細緻地觀察市場行情的變化,揣度商品供求和價格的變化,以便採取有針對性的對策。

無疑,范蠡是一位運用反向投資的高手,深謀遠慮,搶佔先機,如此一來,賺錢就唾手可得了。

值得一提的是,范蠡提出的“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是說在採購貨物時,要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儘可能地買進並儲存起來,等到市場需要這種商品的時候,價格自然會上漲,這時就要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吝惜地儘可能地拋售出去,切不可貪圖過高的利潤而延誤了時機。

司馬遷曾說:“貪賈三之,廉賈五之。”意思就是,貪圖厚利的商人只能獲利30%,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這也是范蠡的主張,即“薄利多銷,不敢居貴”。他認為“薄利”是手段,“多銷”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銷”,使資金加速運轉,才是制勝之道。在經商者手中,閒置的資金就是無用的資金,如果整個腦袋都鑽在錢眼裡,為一時的價格而斤斤計較,這樣的商人成不了大氣候。只有根據貨物的“一貴一賤,極而復返”的規律,適時買入或賣出,使錢幣像流水一樣運轉流通起來,才可以從賤買貴賣的經營中獲取豐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