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從曹操到黃賓虹,山水詩的發展是這樣的

山水可以格物,可以啟思,可以冶情,更可以寄託古人委婉含蓄而變化多端的情緒。經過詩人們在漫長曆史中的不懈創作,山水詩數量龐大,異彩紛呈。

在醉心於描繪美景的優美詩句之際,你是否有想過去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吧~

山水詩的萌芽

山水描寫最早出現在《詩經》、《楚辭》等古老作品中。在那時,山水多作為人物背景或比興的材料出現在詩歌中,純粹的山水描寫幾乎不可見。山水描寫就這樣以一種附庸的方式,與其他類別詩歌混雜了頗長的一段歲月。

從嚴格意義上來看,山水詩中山水描寫必須佔據主導地位,而穿插於其中的哲理、情感等雖是亮點,但不僅建立於山水描寫之上,就連其本身在詩中也是可有可無。因此,模山範水是山水詩的應有之義,也是其根本所在。

以上文的角度去審視,

最早的山水詩

應當是曹操的《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兩漢)曹操《觀滄海》

詩中,曹操登上石碣山,居高望遠,大海長風都在腳底。樹木叢生隨風而響,秋風浩蕩捲起長波。寥廓的海天之色裡,日月在眼前沉浮,星漢在這裡迴轉。

蒼茫雄渾的景色撞入胸懷,穿雲豪氣自然而生,以至於在詩中,曹操本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其氣韻沉雄與志向遠大卻傳遞到了每一個讀者心中。

雖然曹操此詩極為驚豔,在山水詩中算得上絕品,但在那個時代終究只是個例。東晉以來的一些玄言詩中常出現山水詩句,但它們也僅僅用來驗證老莊哲理,山水詩還是沒有自己應得的地位。直到南朝宋時,以謝靈運為首的一眾詩人出現,山水詩才脫離了原來的窘境,蔚然發展起來。

謝靈運是我國曆史上

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

,他的很多作品對後世山水詩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例如下文列舉的這一作品。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南北朝)謝靈運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此詩敘寫了作者從石壁精舍到湖中一天的遊覽情況。前四句總括全詩,概括景色怡人,早晨傍晚皆有風韻,遊山望水引人忘歸。

接下來的八句裡,作者具體描寫了湖中乃至岸邊山谷中的景色,遠近結合,晨晚交替,整幅圖畫既複雜又清晰。

末四句作者從景物描寫中自然生髮出對“理”的敘述,說明只有思慮淡泊才能像他這樣寄情于山水,心情愉悅而不受外物所動,此即詩家所言“玄言的尾巴”。

從詩歌景色中“人情”的參與度來區別,

山水詩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即“鑑賞類”、“抒情類”、“純寫山水類”。

鑑賞類詩歌往往在對景物進行充分的描摹後,從中引發出對哲理的思考,上文中的《觀滄海》、《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與鑑賞類差別較大的是,抒情類雖然也抒發內心的感慨,但後者的情感並非由景物引發,而是在觀賞景物之前就已經存在,只是借觀賞景物抒發而已。

這些情感可以是對山水的熱愛,也可以是對國家前途的擔憂,也可以是醉心江湖的隱逸之情。抒情類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杜甫的《劍門》,鑑於篇幅較長取其名句,另舉林散之的一首詩為例。

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

——(唐)杜甫《劍門》

《青城雜詩十三首選二·其一》

(近現代)林散之

修松落落寒,古觀宿長生。

道人意更懶,臥我以虛楹。

遠遊殷煩憂,轉側夢不成。

披衣坐中庭,晴月光正明。

沉沉丹灶寂,耿耿秋蟲鳴。

我心本如潮,至此更難平。

斯境誠何境,不可得而名。

該詩由古觀中的松樹到月光的皎潔明亮,再到秋蟲的低鳴,以周圍環境襯托自己夜不能寐、憂於遠遊的思緒。

純寫山水與以上兩類山水詩截然不同,它不說理,也不談情,甚至連一點情理的暗示都沒有,而是純粹描摹景物,因此也被成為“酷不入情”。

中國古詩的傳統中,情與理才是一切詩歌的重點,其餘部分應當為之服務才對,因此純寫山水這一風格不被大多數詩看好。

但我認為,“存在即是合理”,這類詩歌也有其特有的天然之妙,獨具風味。在此列舉古今詩人兩首純寫山水詩歌以供品鑑:

《遊太平山》

(南北朝)孔稚圭

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陰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

《蜀遊雜詠·峨眉山》

(現代)黃賓虹

浮青萬疊山,一折累千級。

懸梯絕壁飛,雲房天咫尺。

這兩首詩將功夫全下在了描寫景物之上。前者描寫粗中有細,錯落有致,自然之下不見人工雕琢;後者刻畫細膩,工筆描摹,將景色像一幅畫一樣繪於紙上,以畫入詩,不愧為一代著名畫家。

山水詩在中國詩歌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山水可以為任何題材的詩歌服務,也可以令情感、哲理依附其上自成一派,甚至可以脫離一切以清新自然讓人迷醉。這就是山水詩,詩歌中的“萬金油”,用途最廣的那一類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