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古代官員出行為什麼要坐轎子?古代官員出行的主要工具是什麼樣的?

引言

在古代傳統社會中,儒家的綱常倫理成為了維護當時社會的主要思想,於是乎等級制度也是逐漸地建立起來。等級制度上到皇家下到各級官員甚至是百姓的服飾都是展現了其等級特點,在官員的出行上,轎子成為了官員出行的主要工具。在明代開國之初的時候,朱元璋就規定了服裝的詳細等級,其中在轎子上也進行了等級上面的劃分。

在當時並沒有創立當時的詳細的轎子制度,只是有一個大概的雛型。對於乘轎人來說並沒有十分嚴格的限制,只是針對轎子的紋飾和形式上做出了規定。於是乎在官員的內部也沒有出現以品級來劃分工具的種類,所以說在那時並沒有直接以轎子劃分為身份等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頒佈的新規定對於等級更為的嚴格,並且規定了乘轎子的人員的身份。

一、官員乘轎制度的變化

隨著明代的發展,朝廷對於轎子的制度逐漸的開始設定,原本沒有規定乘轎者的身份,於是乎在後來的制度中制定了只有婦女和年老的官員和百姓才能夠乘轎。到了宣德年間的時候,官員開始都想要乘轎子,開始強行索取百姓的轎子,侵擾百姓。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地的都會有官員侵襲百姓掠奪轎子的情況出現,於是乎到了景泰年間的時候對於轎子制度進行了新的改革。

景泰年間的時候對於官員的乘轎資格發生了變化,根據官員的品級劃分,三品以上的官員能夠乘轎,而三品以下的官員是不能夠乘轎的,同時不僅從官員的品級上作出了規定,同時還根據是否是京官劃出了界限。但是這種制度並沒有使得官員嚴格的遵循,反而是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不顧限制開始乘轎,由此來看新的規定並沒有完全約束到官員反而是擴大了這種趨勢。

二、乘轎之風的擴大

景泰年間對於乘轎的規定並沒有得到官員的嚴格遵守,反而是出現了擴大的趨勢,於是乎開始對於此政策的限制力度進一步的加大。但是相比於之前在不少的領域出現了寬鬆好的措施,乘轎不僅僅是文臣享有的權利,原本的武官也是能夠乘轎了。同時對於地方官上也是有所鬆懈。雖然在另一方面加緊了限制,比如說乘轎的人數等等,但是卻是沒有有力的懲罰措施對其進行有力的保障,這就使得制度失去了原本的約束所用。

到了嘉靖年間的時候,這種風氣越來越興盛,武將乘轎之風已然無法透過制度進行約束,到了嘉靖年間的時候乘轎的禁令已經在頻繁地發出,對於武將乘轎的行為加以懲治。不少的官員也在上奏,想要透過制定完善的乘轎制度來章明禮教,希望能夠改善社會風氣。但是乘轎風氣的蔓延,到了地方上的官員似乎無人不捲入潮流之中,由此來看乘轎制度的崩塌。總的來說歷朝歷代對於乘轎制度或多或少都有所改變,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都是沿襲了朱元璋的舊制度,但是乘轎制度和官員乘轎行為矛盾的不斷激化,使得禮儀秩序的衝突也是愈加嚴重

《明史》記載:臣入京來,切窺縉紳失禮有甚於醉。如遠行乘坐圍轎,可也。無上事而兩人肩輿,交錯都城。山人奇巾異服,婦人高髻金冠,尚有明禁,而謂郎署可以僭越乎。

結語

乘轎制度是古代傳統社會中等級制度的一種體現,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都會用儒家的倫理進行維護社會秩序。轎子是官員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歷代的統治者會根據儒家的等級觀念對於轎子也是進行不同的等級的區分。但是在明代的時候,官員乘轎卻是愈加的興盛,原本只能婦女、上了年紀的官員和百姓乘轎導致了後來的各種官員都在乘轎,這也體現了綱常倫理理念在此領域的降低。歷朝的皇帝對於官員的乘轎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規定,但是又因為沒有明確的懲罰措施導致了制度上的缺失。

參考文獻: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