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古代流放女犯人的人間地獄寧古塔,為何如此可怕?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黃泉都是值得恐懼的,那裡不但陰森恐怖,還象徵著死亡。然而,清代文人方拱乾卻曾經表示: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那麼,他口中的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會被說成是去過之後連黃泉都不怕了呢?

寧古塔舊城位於今黑龍江牡丹江的海林市一帶,相傳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時曾在此駐軍,因此這裡也就被視為滿清的龍興之地之一。順治十八年(1661),明朝末代兵部尚書張縉彥在降清後因文字獄被抄沒家產流放寧古塔,他也成了清朝第一個因文字獄獲罪的官員。

在寧古塔戍所,張縉彥苦中作樂,撰寫了《寧古塔山水記》等地理著作,其中對於寧古塔之名的由來介紹道:“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塔”實際上是山的意思,而生於寧古塔戍所的吳桭臣則在《寧古塔紀略》中解釋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結合這兩處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寧古塔並不是真的一座塔,而是一座山名,或是滿語中“六個”的音譯。

康熙五年(1666),朝廷下旨修建了寧古塔新城,其址位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一帶,與舊城相隔二十五千米。當時,新城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軍事職能,也是東北各部向朝廷進貢特產的中轉地,所以發展水平還是比較高的。甚至,寧古塔一度成為了清朝黑龍江、吉林一帶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居“吉林三邊”之首。

自然環境方面,萬曆至崇禎年間的官員王家禎曾描述道:“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另外,順治年間因科場案被流放寧古塔,在那裡戍守了二十多年的吳兆騫也曾在信中寫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擊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可見,當時的寧古塔因為地處北方,氣溫十分惡劣,宛如是被冰雪封印是世界盡頭。不過,出身蘇州的吳兆騫難以忍受當地氣候,但上文提到就生於戍所當中的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卻表示“寧古山川土地,俱極肥饒,故物產之美,鮮食之外,雖山蔬野蓛,無不佳者。皆無所屬,任人自取。”我們知道,東北平原的黑土十分肥沃,很適合植物的生長,而在地廣人稀的當時,這些植物幾乎都是沒有主人的,所以住民可以隨意採摘,這也算是其難得的優點。

另外,寧古塔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人們性格淳樸。上文提到的方拱乾就對當地人進行讚揚道:“道不拾遺物,物遺則拾之置於公,俟失者往認焉。”或許正是因為發展程度低,當地的老百姓對於不是自己的東西都沒有什麼興趣,以至於另一個文人楊賓作詩讚頌道:“泣月天邊雁,悲風塞上笳。老親忠信在,不減住中華。”

從上文的描述來看,似乎寧古塔除了過於嚴寒之外還算是個不錯的地方,似乎遠遠沒有黃泉可怕。但是,自然環境並不是最主要的,被流放至此的犯人的痛苦主要來自於內心。首先,來到寧古塔後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戍守邊疆,並且為“正規軍”服務。在清宮戲裡,常常會有“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的懲罰出現,這就是讓犯人去伺候寧古塔的軍人們。

在惡劣的天氣下,這些可能原本是高階知識分子的犯人要為他們原本瞧不起的軍人服務,這本來就是一件很讓人感到恥辱的事情,而且,來自南方的犯人們還不得不忍受北方的極寒,這就更加讓人難熬。其實,致命性的原因還在於這種懲罰只要不被免除,就是世世代代的。

文中提到的吳兆騫,受連累被髮配寧古塔,在那裡與妻子生下了吳桭臣,如果不是後來朝中重臣明珠為其求情,他們家或許就要世世代代在寧古塔勞作至死,這樣的未來難免讓人感到絕望,等到無法忍耐之時,恐怕比起繼續背井離鄉忍受惡劣的環境和艱難的生活,直接趕赴黃泉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