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一個外國記者眼中的“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是一個很雅緻的成語,之所以雅緻,是因為在中國古時的民間有一種漢族民俗,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很多文人墨客喜歡聚集在彎彎曲曲的小溪邊,將盛有酒水的酒杯(觴)放在溪水裡,讓其順流而下,酒杯漂到了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以資除災、取樂。

網路圖片

《詩經》中有“羽觴隨波流”的典故,說明西周時便有此玩兒法。但玩兒得最有名的,當數東晉的王羲之。公元353年三月三這天,王羲之邀請了當時名士四十一人,在紹興蘭亭集會,玩兒的就是“曲水流觴”。因酒酣之時潑墨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而馳名天下,流芳萬世。

從此,曲水流觴成了文人聚會的雅事,“曲水流觴”也就成了很雅緻的詞彙。

網路圖片

在美國作家格蘭姆·貝克的《戰時中國》的開篇中,也描述了“曲水流觴”的場景。

他說:

據說,中國古代太平時期,有許多優美的園林坐落在山坡上,有縈迴的清流激湍而過,岸邊開出幾個開口,讓水流到裡面,每個開口旁佈置一處舒適的座席。酒杯順流而下,雅士靜坐其邊,隨手取之。水流不可測,杯酒亦不可測,但他們只是面對下游美景,對未來不屑一顧,一味地沉浸在過去之中,直到夜幕降臨,酩酊大醉。

格蘭姆·貝克早年準備環遊世界,1935年(21歲)來到中國,感覺中國物價便宜、生活舒適,又對這裡的“異域風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1940年來到中國,直到1946年才離開。那時的中國正處於戰亂年代,貝克從香港到中國內地,幾經輾轉,幾經磨難,接觸了社會中各階層的人民,親眼目睹了戰時中國人們的生活和狀態,回去後整理了自己收集的資料,如實的寫下了《戰時中國》一書,風靡一時。

而他對曲水流觴的描述,則是基於他所瞭解的“中國人對時間的觀念”。他說:

中國人對時間有種觀念。他們認為:光陰如流水,人在時間中猶如靜坐河邊,面朝下游。背後的上游波濤象徵未來,是看不見的,只有等它經過身邊流向下游,成為過去時,才能被觀察到。

網路圖片

他把“曲水流觴”中上游的景色比擬成未來,把下游比擬成過去,飲酒的人面向下遊而坐,眼中只看到過去,而對未來並不重視。

他在中國所呆的六年時間裡,中國戰亂不斷,人們隨時遭受戰爭的苦難,生命、財產均無所保證,戰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對生命財產的態度,在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國人眼中,多少是有些可憐而可笑的。或許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眼中,一切似乎就是那個樣子,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在炮彈的間隙裡,苟且偷安,甚至苦中作樂一下,很多人把國家的安危置之一旁,甚有“事不關己”的念頭。比如有些人壓榨百姓,侵佔土地,囤積糧食,賣與敵國,自己中飽私囊,絲毫不考慮國家的未來。

而他在“難以形容的微笑”一章裡,形象生動地記錄了他看到的中國人民在戰亂年代的種種難以理解的行為。

比如,他說:排骨可能是用膠皮仿造的;敵機不到頭頂,是不會躲藏的;汽車喇叭壞了,捨不得錢換新的,便在車窗外晃動臂膀大聲喊別人讓開;人力三輪上坡下坡時不管拉車人多麼費力,車上的人仍然面帶微笑的坐在車上;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渴望引起他人的關注;喜歡惡作劇、信口胡言、愛侃大山等。他所描述的現象又豈止僅存在於戰時?

網路圖片

這位外國作家,在中國期間,也曾作為戰地記者,真實記錄了當時的所見所聞,到現在已經成為歷史了。成為了歷史之後,便可以面世了,人們也就可以看到了。正如他所說的“曲水流觴”的故事-只看過去,不看未來,現在有酒喝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