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漢文帝“德孝”治國,開創文景盛世,勤儉節約也值得今人資鑑

統治者採用何種思想、制定何種措施治理國家,是眾多因素造成的。漢文帝治國思想的形成也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與漢初的社會現狀、文帝的生平經歷等都有密切關係。

漢文帝

“德孝”治國思想形成的原因

漢文帝能夠開創著名盛世,關鍵因素之一是他實行了“德”治和“孝”治。漢文帝即位初:

“天下人民未有愜志”。

因此,漢文帝決定從心理上教化人民,將“德”與“孝”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根植於百姓內心。例如,實行撫卹孤寡的措施,一是因為仁慈是漢文帝早年形成的固有品質,二是漢文帝想透過這些措施使民心歸化,實質上是一種獲取民心的方式。

漢文帝

再說“孝”治。西漢自建國起,孝道思想就十分盛行。漢文帝在重視孝倫理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的薰陶下,意識到孝觀念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漢初統治者也講“刑威”之術,但它只能強制百姓表面上服從於統治者,而不能使其從內心順服,即所謂的“貌合神離”。“德孝”思想恰恰是“刑威”思想的補充。漢文帝從百姓內心出發,以“德孝”來感化百姓,使其從心理上順服他、擁戴他。

親嘗湯藥

當然,漢文帝以“德孝”治國,還與他的個人經歷有關。漢文帝是劉邦嫡子之外的眾多庶子之一。既是庶子,也就沒有皇位繼承權,幾乎所有待遇都不及嫡子。漢文帝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時間及嫡庶身份,但出生較晚和庶子的身份卻決定了他與父親的遺產無緣,這種經歷造就了他低調沉穩的性格。

劉邦劇照

高祖十一年(前196),劉邦在親自鎮壓了代地陳豨叛亂後,立8歲的庶子劉恆為代王,鎮守代地。作為北方草原和中原地區的緩衝地帶,代地自然條件惡劣,而劉邦將親生兒子派往邊疆,足見劉恆備受高祖冷落。劉恆於高祖十一年(前196)到代地,直到進入長安繼承皇位(前180),16年間,他並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以身作則提倡仁孝節儉,經過他的治理,代地由是大安。公元前180 年,呂后死,周勃、陳平等人聯合宗室大臣將呂氏一網打盡。

呂后

在考慮繼承人時,大臣們本著“安劉”的目的,經過篩選,決定迎立代王劉恆即皇帝位。這種繼承方式決定了文帝即位初期臣重君輕的局面,所以文帝即位後處處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更重要的是,這些經歷造就了他沉著冷靜的性格。他曾深入民間,深知百姓疾苦,因此能夠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考慮,這對他即位後以“德孝”理念治國有很大影響。

“德孝”治國思想的影響

漢文帝採取“德孝”治國理政,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德”與“孝”是漢文帝以“德”治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孝”的影響從家庭內部來看,可以維持自耕農家庭和家族內部的穩定,這一影響可以廣延至國家層面,因為國家本就由一個個小家庭組成,家庭穩定,國家就安定。漢文帝“孝治”的目的是以“孝”來調節家庭關係,使之紮根於家庭、風行於社會,成為人們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以加強家庭、家族乃至整個社會的向心力。漢文帝以身作則倡行孝道頒佈“養老令”,禮敬高年和從教育入手加強孝道意識滲透,營造了一股敬老孝親的良好風氣。

yang老令

其次,漢文帝的“德孝”思想和實踐,對人心向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史籍中多次出現以“德”評價漢文帝,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漢文帝的“德”觀念在對內政治和對外戰略上起到過很大作用。

漢文帝於前元二年(前178)、十五年(前165)兩次下詔

“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對被舉薦人才的素質有“文”和“質”兩方面的要求,這種取士方式打破了原來的軍功授爵制。在此政策下,湧現出一批“通治道”的人,這些人敢於直言進諫,對社會上各種問題和矛盾,針砭時弊,積極建策。如晁錯的《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募民實塞疏》和賈誼的《治安策》等,都對漢文帝的最終決策起過決定性作用,也獲得了臣民的支援。

晁錯

總結

最後,漢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節儉皇帝,他的“躬修節儉”措施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當時社會上競相侈靡的風氣,節省了財力、物力和人力。

另一方面,為後世樹立了節儉的典範。唐貞觀二年(628)秋七月,太宗就以漢文帝節儉的事例拒絕了朝臣欲為其建避暑閣的提議:

“若遂來請,靡費良多。昔漢文帝將起露臺,而惜十家之產。朕德不逮於漢帝,而所費過之,豈謂為民父母之道也”。

正是漢文帝、唐太宗政尚節儉、思安百姓的政策,分別將漢唐引向全盛,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個輝煌時代。而且,這種的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之一,值得今人資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