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對話脈脈林凡:企業和員工博弈的實質是話語權之爭

行業大流轉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就是T型人才。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任婭斐

編輯|姚贇

頭圖攝影|鄧攀

脈脈每年都會總結很多職場關鍵詞,它是職場變化的一個風向標。但它的創始人林凡發現,2022年即將過半,還沒有出現一個能夠形成文化現象的職場熱詞。

“過去半年,我覺得有一部分(關鍵詞)跟崗位最佳化、崗位調整有關係。還有一類是很多人開始深度思考自己的職業選擇,上市還是上岸。”在最近做客中企“拾話”節目的訪談中,他談道:以前任何一家公司去肥增瘦,都有極大的心理壓力,而當你看到這個市場所有的公司都在做最佳化,你會覺得這是一個最好的機會,我做了這件事,沒有人會覺得是公司不行。

他認為,現在最大的變化就是行業之間的流動開始變多,而這對絕大部分的職場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訊息。

2021年,大家還在激烈討論著躺平、內卷、PUA、996,現如今,職場人更多追求一種安全感。

攝影:鄧攀

以下是林凡對2022年的職場社交新趨勢的看法,以及他對於社群的產品理解,其核心內容是:

1。基於大家很強的歸屬感,我們把一群對的人聚在一起討論問題,就是一個對的事。

2。短期來看,如果沒有情緒和情感,社群連活下去的可能性都沒有。但是從長期看,如果一直無法提供實際的價值,社群就是曇花一現。

3。總有很多撥人在同一個公共場所,各種吵,因為這裡(廣場式產品)缺乏一個有效的機制,讓大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4。我們觀察到大量的網際網路人流轉到其他行業,並且把脈脈的使用和討論的方式方法帶到了這些行業,但是,新環境又缺乏在這些行業裡面存活和生長的土壤。如果不做變革,必然會發生的一個情況——永遠是網際網路這群人“霸佔”在這個社群,其他的人可能進不來。

5。

什麼

會產生對立,產生對立的本質是什麼?現在看來,本質可能是發言權的權力之爭。因為過去員工沒有發聲的通道,屬於弱勢群體,當員工可以發聲,又不受太多的限制和制約時,

企業

變成了弱勢群體。

行業大流轉時代,需要T型人才

《中國企業家》:脈脈每年都會總結很多職場關鍵詞,它是職場變化的一個風向標,過去半年,您覺得職場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呈現在關鍵詞上是哪些變化?

林凡:

有一些關鍵詞是亙古不變的,比如職業選擇、去哪家公司等等,都是大家在職場成長過程中會碰到的系列問題,而有一些關鍵詞是會發生變化的。過去半年,我覺得有一部分是跟崗位最佳化、崗位調整有關係,還有一部分則是不少人開始深度思考自己的職業選擇,也就是所謂的

上市

,還是上岸的問題。

《中國企業家》:如果將時間維度拉得長一點,你能感受到這種更大範圍、更宏觀的變遷嗎?

林凡:

有感受到。最近,一個同學在朋友圈和我互動,說行業大流轉時代已經開啟。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但在這之前,覺得大家需要去了解背後一些更深層的原因。

第一,是經濟週期的變化。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一定會有需要歇歇的時候。

第二,是技術週期的變化,

過去十多年,國內移動網際網路和PC網際網路的紅利已經過去了,接下來的增長點在什麼地方。

現在很多公司不約而同做最佳化,背後是因為公司到了一定規模,一定都會有冗餘的成分。過去任何一家公司去肥增瘦,都會有極大的心理壓力。主要的壓力並不是來自那些被最佳化掉的人,而是擔心留下的員工是否擔心公司不行了。但是,當你看到市場所有的公司都在做最佳化時,會覺得

這是一個最好的機會,我做了這件事情,沒有人會覺得是公司不行的。

這兩個原因,一個是長週期,一個是短週期。再往後看,就是行業大流轉時代已經到來,這個時代跟我國過去的職場有很大關係。過去很長時間內,以網際網路為首的行業,在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於是,所有人就看到了一個行業——網際網路。

現如今,經濟週期、技術週期處於往下走時,就會湧現很多行業,如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還有晶片電子、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等,這些行業一定會對中國的人才產生新的虹吸效應。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最大的變化就是行業之間的流動開始變多,這對絕大部分的職場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訊息。

《中國企業家》:你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行業大流轉。過去我們所說的人才流動是行業內的流動,但現在我們從鼓勵垂直變化,變成對T型人才的需求,不但需要一豎,現在還需要一橫。

林凡:

我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去年教育行業有很多人被迫跨行業尋找工作機會,有一個同學是做招生策略的,他剛到脈脈時是絕望的。他說,除了教育行業以外,還有什麼地方會招生,這輩子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可乾的了。之後他去到一家海外的電商公司,做商品上架策略的研究。最近,突然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改變,說以前對自己的核心能力認知一直盯著招生,但是現在發現他的核心能力是策略。

我認為在行業大流轉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就是T型人才。也就是說,

不僅要對自己手上的工作非常熟悉,還要時時刻刻保持一定的認知,這樣你的選擇就會更多,而不僅僅是侷限於某個行業。

《中國企業家》:當前這種環境下,你對職場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要加強橫向的能力。

林凡:

其實脈脈也一直在研究中國的職場,我們6月底有一個大改版,很強調圈子的概念,比如同事圈、工種圈等等。

我們認為,把同樣型別的人聚在圈子裡面,有幾個好處:

第一,大家討論的內容和話題,更加契合對這個圈子的理解;第二,它可能有助於你轉行時瞭解一些體系內的事,會有一個連線的可能性。

我們也希望營造出非常多元化的圈子,讓大家看到還有很多的好行業、好公司、好工作。

產品的設計者該如何與社群亞文化博弈

《中國企業家》:從產品上,脈脈體現出一種變化趨勢,即從“廣場交流”改為人以群分的小範圍“圈內交流”,為什麼有這種變化?

林凡:

這背後的思考是,我們看到在中國,大家會講職場“歸屬感”。一種表現是,我在一家公司工作,我很自豪;另一種表現是和一群對的人討論對的事情。同時,我們還看到,一些和自身利益相關的事,大家也比較關注,比如試用期、轉正、升職加薪、年終獎、股票期權等等。建立圈子後,這群人之間的交流就會變得更加有效。

因為大家有很強的歸屬感,所以我們把一群對的人聚在一起討論問題,就是一個對的事。

攝影:鄧攀

《中國企業家》:海外有沒有像脈脈這樣的職場社群軟體?

林凡:

海外比較少。西方文化是偏個體主義的文化,很講究個體的能力的彰顯,和對周圍的影響,所以它們的社交產品是層出不窮的,比如Facebook、LinkedIn、Snapchat、Instagram等等。

《中國企業家》:都是在滿足垂直的社交需求,然後表達自我。

林凡:

對,他們非常擅長自我表達。而我們是偏集體主義的,大家需要的是,我關注的

一群

人,他們在聊什麼,聊的東西我懂不懂,能不能參與進來跟大家打成一片。

在中國其實你會發現,合群的人比例要遠高於彰顯自我、特立獨行的人。當然這種現象隨著95後、00後進入職場,已經開始發生一些改變。他們比父輩們更願意自我表達,但所有的文化都是要兩到三代才能完成切換和

改變

。從最早的天涯、貓撲,到貼吧、豆瓣,再到知乎、B站、小紅書等等,這些社群的存在便是基於大家多元的群體需求。

《中國企業家》:這其實是文化的差異呈現到了產品上,使得國內的社群類產品比較繁榮。

林凡:

沒錯,是的。

《中國企業家》:在社群產品中,一個社群文化的形成,往往和創始人個人的偏好有一定相關。當然在形成的過程中,有時候也會產生亞文化,而這種亞文化又強大到讓你修正規則時,你會怎麼辦?

林凡:

作為一個產品的設計者,碰到這種問題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我們代表的是自己的價值,當服務的人群越來越多以後,一定會發生你想要的東西,跟他們想要的東西是有差異的。如果差異很大,就會出現你設定的規則和社群亞文化之間的碰撞。

比如,我們一直希望資訊的流轉是平等的,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和對話是平等的,但是可能社群形成了一個亞文化,吐槽、批評的負面資訊更強烈。那我們可能會稍微控制影響,如可能用圈子的方式分而治之,這樣就不會形成一個群體性的共鳴,讓大家在公司內部有更多的交流和討論。

我們也在設計一種機制,讓那些有正能量、追求上進的人,在社群裡面發聲。比如投票機制,讓更多使用者能夠決定產品的走向。但投票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加權,不同的人投票的權力是不一樣的。但這個機制怎麼設計,怎麼最佳化,怎麼改進,我們也在探索。

另外,對於社群裡產生的一些關於情緒、情感的亞文化,我們認為如果它是好的,可能在設計規則的時候,就不

希望

影響和干擾它。因為規則設計出來,是為了達成心中的願望,理想的價值觀,過程中間雖然難免有負的、有正的,負的亞文化,有的你可能需要去控制,有的就是讓它自由生長,不去幹預。

《中國企業家》:一個社群的生命力可能取決於規則的進化能力。如果規則的進化能力,趕不上社群的進化,那一定會發生很多的問題。

林凡:

對,它會帶來非常巨大的問題和衝突。

必須做變革:讓非網際網路行業的人進來

《中國企業家》:你剛才說你是一個理工男,情緒波幅會比較小,但社群是需要非常充沛的情感,這對你來說會存在矛盾嗎?

林凡:

其實是一個分工問題。短期來看,如果沒有情緒和情感,社群連活下去的可能性都沒有。但是從長期看,如果一直無法提供實際的價值,社群就是曇花一現。所以運營的同學,我們需要他們具備極強的情緒張力,能夠去捕捉情緒,放大情緒。我自己主要負責的是,思考、設定那些能夠對社會產生真正價值和貢獻的規則。

《中國企業家》:需要有一個人來抽離情緒本身。

林凡:

對,講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次跟一個社群的創始人聊天,他問了我一個問題說,因為大家覺得做社群的人都是親力親為,為什麼我不親自到社群裡面回答問題,跟別人互動。於是,我就反問他,為什麼你們社群關門了呢?

我當時跟他討論,就提到他創立的那個社群,所存在的問題始終是廣場機制。

總有很多撥人在同一個公共場所,各種吵。因為這裡缺乏一個有效的機制,讓大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你再看知乎、小紅書、B站它們都是找到了一些分的方式,才實現了成長。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開始分很多體系和圈子,就是因為如果這一步不邁出去,產品的天花板就會被鎖死。

我經常跟大家開玩笑說,今天的廣場客觀來講就是網際網路行業交流圈,因為這裡面絕大部分都是網際網路人,那怎麼可能會吸引各行各業的人來這討論呢。所以你就一定要弱化今天網際網路行業交流圈的地位,強化其他行業的地位。而在這個過程中間,我跟大家說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你動了一撥人的利益。

《中國企業家》:其實這是社群的宿命,當你做一些改變時,就意味著有一些鐵粉的離開。脈脈作為一個基於網際網路職場文化產生的社群,這種情況下,其實需要做出一些調整。

林凡:

我們觀察到大量的網際網路人流轉到其他行業,並且把脈脈的使用和討論的方式方法帶到了這些行業,但是,現在又缺乏在這些行業裡面存活和生長的土壤。

所以如果不做變革,必然會發生的一個情況——永遠是網際網路這群人“霸佔”在這個社群,其他的人可能進不來。

當你始終沒有辦法尋找到一個有效的分化方式時,社群天花板就在這個地方了,然後就是盛極而衰,慢慢往下走。

攝影:鄧攀

《中國企業家》:所以一個社群產品的終極難題是不是就是“鼓勵什麼”以及“反對什麼”,並透過產品來呈現這兩個判斷?

林凡:

對,就是誰可以看到?誰可以互動?誰可以刪帖?誰可以做一些管理的動作?

誰有什麼權利,就是最基礎的規則。而這個最基礎規則會演化出社群的所有形式和形態。比如朋友圈中,除了你的朋友,其他人看不到也不可以互動;比如微博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可以互動;還有處在“客廳社交產品”和“廣場社交產品”中間地帶的,有部分人能看到,有部分人不能看到。這個過程中,設計就是最本源的東西,那這個設計如何符合你今天要達成的目標,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就變成一個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了。

“以前刪帖的權力在脈脈手上,現在交給企業和員工”

《中國企業家》:所有社群都會面臨一個多元利益平衡的問題,這也是社群的終極難題,如企業和員工,商業化與社群生態等等,你所面臨的衝突是什麼?這些衝突是如何解決的?

林凡:

就是繼續設計規則。我覺得脈脈在過去一兩年的時間裡,隨著社群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活躍,很明顯的就是企業和員工之間的衝突會被放大。放大過程中,脈脈最先承壓。所有人都來找你刪帖,每次做裁判,這個帖子該刪還是不該刪,非常困難。

最近一直在研究這個事情,為什麼會產生對立,產生對立的本質是什麼?

現在看來,本質可能是發言權的權力之爭。因為過去員工沒有發聲的通道,屬於弱勢群體,當員工可以發聲,又不受太多的限制和制約時,企業變成了弱勢群體。

所以現在要設計一套機制,讓少數人和多數人都有一定的話語權。如果對投票權做了某種程度上的加權後,就能夠形成兩邊是平等的對話。基於這些思考,我們可能在7月上線一些實驗,首先就是刪帖的權力。以前刪帖的權力在脈脈手上,現在交給企業和員工一起博弈,一起討論該不該刪帖。

我們會給CEO一個特殊的投票權,你可以加倍。比如你對這個帖子不滿意想刪,你有20票,但是有40票的人想保留,那CEO可以加倍,這就意味著你只要爭取1/3的人認同你,你就可以把這個帖子刪掉了。至於是乘以1,乘以2,乘以3還是乘以4,我們今天也算不準,所以得實驗,然後看看不同的圈子裡面產生的一些情況。

我們還會有一套權重的體系,來衡量你對社群的貢獻度。貢獻的越多,你的投票權就越大。在解決話語權之爭後,脈脈會慢慢從裡面抽身,不擔任裁判,而是設計成公平的規則,讓他們自己去溝通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