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專業·價值:並非“舊詞新用”,是全面進化

中國平安最近把品牌標識換了,在行業裡,引來不小的討論,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這次新發布的品牌標識“專業·價值”,和2002年時釋出的標識是一模一樣的——“兜兜轉轉20年,怎麼又改回去了?”,相信這是很多人討論的焦點。答案顯然沒有那麼簡單。

作為一個長期跟蹤、觀察包括中國平安在內的國內金融企業發展的媒體工作者,我個人非常認同“專業”和“價值”兩詞的內涵意義:

一方面,本人所就職的媒體單位在創刊之初就將“專業創造價值”確定為了“Slogan”,從時間上來看,和中國平安第一次將“專業·價值”確定為品牌標識的時間非常接近,雖然所處的行業不同,但對於“專業”的重要性,以及“為讀者(顧客)創造價值”的願景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國內可能沒有任何一家金融企業能像中國平安這樣,可以把如此多的不同國籍、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經歷的員工聚在一起共同工作。那麼,文化的衝突無疑會導致企業文化管理的錯綜複雜,必須用同樣的價值觀加以統一凝聚。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企業文化作為支流也隨之融匯。依附於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企業文化,必然在新的歷史時期呈現出新的面貌——中國平安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好、極為難得的研究樣本。它既有因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注入了新的內容,也有被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巨大力量所支配著的思維。

此前幾年時間裡,因為創作反映中國平安發展歷史的《無止之境》一書,曾大量查閱中國平安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資料,對其中一本首發於1997年,由馬明哲主編的小書《平安新語》(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尤為喜愛,雖然其裝幀和當下流行的動輒精裝本的書籍比起來,略顯樸素,但收錄到該書“仁義禮智信廉”5大部分中的95個傳統文化故事,可謂個個經典。

《無止之境》,作者: 秦朔、陳天翔

2020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在日常採訪工作中,和“老平安”們談起這本小書的時候,至今大家都記憶猶新,可見其文化建設的烙印之深。我也曾將它推薦給剛上初中的兒子,沒想到的是,倒也成為了小傢伙日常最愛翻閱的書籍之一,一是為了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二是從中尋找初學議論文寫作時需要的論據,時間久了,居然也引用得有模有樣,說服力很強。

中國文化學者馮驥才說:“文化似乎不直接關係國計民生,但卻直接關聯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識、思想、言語和氣質。抽出文化這根神經,一個民族將成為植物人。”對一個民族來說,是如此;對一個企業來說,亦是如此——企業若沒有了“文化”的這根神經,無論其是否盈利,都將是一個沒有神采的角色,自然更無法留給客戶、員工、投資者以深刻的印象。

中國平安這次的新價值文化體系中,將“願景”設定為“以人民為中心,以民族復興為己任”——這在中國平安從無到有、從1988年到2022年、從小到大、從蛇口到全球,都不曾改變。“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禮記·孔子閒居》)是《平安新語》的開篇第一句,亦是中國平安一以貫之的企業精神所想要表達的核心特徵。

多次採訪馬明哲時,他都提到“在21世紀,中國的崛起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中國崛起的背後,必有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秀民族企業作為支撐,中國平安希望成為其中之一。”在詮釋“平安追求的是什麼”時,他認為,將秉承“價值最大化,是檢驗一切工作的唯一標準”核心理念,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為客戶、員工、股東、社會創造最大價值。

在總結中國平安三十多年來,始終能夠處於高速發展的原因時,他認為“得益於四大因素”,即文化、機遇、戰略、人才——“文化”,居首位。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文化的競爭。企業是樹,文化是根。有資本沒有核心技術,不行;有核心技術沒有人才,不行;有人才沒有企業文化,不行。”

德國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其最為著名的代表作《戰爭論》中寫道:“有效的戰略不是一個長期的行動計劃,而是一個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化的中心觀念。”對於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企業,這個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化的中心觀念,就是“持續的價值創造”。

因此,在我個人看來,中國平安重新將“專業·價值”作為新的品牌標識,並非是因為詞窮,或者創新力減弱,而是賦予了這兩個詞在新的發展階段的新意義——2002年時的中國平安還很小,如今的一些重要板塊都還沒有搭建完成,全行業都在“跑馬圈地”,幾乎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在大搞“人海戰術”,而平安卻適時在全行業中首先提出了“專業·價值”,經過一系列的“以客戶為中心”的改革,從而使得自己面貌煥然一新,平安的氣質和同業相比,有了明顯區別,奠定了之後始終能夠走在國內金融企業群體前列的基礎。

如今的中國平安,已經很大了——按照《財富》雜誌在2021年的排名,已位列全球500強的第16位;按照2022年凱度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中,中國平安位列國內銀行保險機構第一位,這也是中國平安七度蟬聯該榜單的國內保險行業第一品牌。

但中國平安依然在認真思考,以實際行動來解答“我們的企業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企業”這個問題——“成為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醫療健康服務提供商”。美國管理學大師傑弗裡·摩爾(Geoffrey A。 Moore)在《公司進化論——偉大的企業如何持續性創新》中寫到,“有計劃地和系統地淘汰那些陳舊的、不再與企業的目的和使命相適應的、不再滿足於某一顧客或廣大顧客需要的,不再具有優勢作用的東西”。

中國平安正在這麼做:各業務條線都在以“專業·價值”和“創造價值最大化”的原則,對所有的產品、服務、渠道、市場進行系統梳理,深度思考“這些是否仍然可行?是否有可能繼續可行?是否還能為客戶帶來價值?今後是否適應人口、市場、技術和經濟的現實要求?”,從其如火如荼推進的壽險改革就可見一斑。

專業修行,價值修行。由此不難看出,2022年版的“專業·價值”已經不是2002年版的所能涵蓋的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在大自然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既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能感受到大環境的變化並適應是一種能力——中國平安具有這種洞察力。

基石不牢,地動山搖,這是人類組織治理的基本哲學。組織基石絕對不是將一塊塊石頭簡單拼接、盲目疊加、照搬繼承、生搬硬套,每一個組織都是其獨特戰略、價值、制度協同匹配的複雜系統生命體。中國平安更是深諳此中的道理,時代在變,市場在變,科技在變,客戶在變,但“以客戶為中心”的初心不能變。

如彼得·德魯克所認為的那樣,“一個組織的存在,是為了實現其特定的目的、使命,以及特定的社會功能。沒有一個機構能夠獨立生存並以自身之存在為存在目的;每個組織都是社會的一個器官,而且也是為了社會而存在的,企業也不例外。”另外,企業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向工人、管理者提供就業的崗位,或是為了向股東提供紅利,而是為了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即“創造顧客”。

近年來,中國平安在“客戶的首選、行業的標杆、社會的認可”的道路上,開始越走越順。正是因為它越來越以顧客的真實需求、顧客的價值觀為出發點,越來越關心的不是“我們想出售什麼”,而是“顧客會購買什麼”,想方設法滿足顧客的願望、價值觀,以及客戶需求的效用——“專業”,是創造價值的途徑;“價值”,是實現願景的體現;“戰略”,是專業發展的方向;“文化”,是實現價值的根基;“執行”,是戰略落地的前提;“制度”,是戰略執行的保障;“機制”,是執行到位的驅動;“準則”,是制度執行的規範。

哈耶克說:“在社會演進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像中國平安這樣的超級龐大的企業,多種思想並存,但又統一到同一種文化,即“專業創造價值”,仍是最基本的規則——它還有另外一個名稱,那就是“使命”。

“不是所有大的企業,都能成為‘偉大’的企業,……中國偉大的企業,必將從那些勇敢地透過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顛覆傳統的領軍者,尊重市場和消費者,著力打造成其價值,而非短期利益的創業者中誕生。”北大光華學院院長劉俏在其著作《從大到偉大》如是說。

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中,一項創新可能會迅速被競爭者模仿,從而失去其競爭優勢。在創新道路上不思進取的企業將在競爭者的不斷追逐之下迅速喪失市場份額和領先地位。因此,企業惟有將創新納入有效的管理規劃之中,遵循明確的指導原則和方法論,進行持續不斷的系統化創新,才能長久保持競爭優勢——“專業”和“價值”這兩個詞,在中國平安過去的20年裡實現了“進化”。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是中國平安在過去20年裡,依靠“專業”和“價值”,實現了“進化”。

鮑勃·迪倫(Bob Dylan)在《變革的時代》(“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唱到:For he that gets hurt Will be he who has stalled(誰駐足不前誰就會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