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從引鏈聚鏈到強鏈補鏈,北京經開區智造標杆企業數量居全市第一

編者按:北京經開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聚力繪好“產業鏈圖譜”,培育“產業鏈”生態,紮實做好鑄鏈、強鏈、補鏈、延鏈工作,打造更具競爭力和支撐力的創新產業叢集,加快推進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建設。融媒體中心推出《北京經開區產業鏈圖譜》系列報道,展示北京經開區重點產業鏈發展成果。今天釋出第三篇《從引鏈聚鏈到強鏈補鏈,北京經開區智造標杆企業數量居全市第一》

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和應用越來越成為衡量科技創新和高階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根據工信部資料,中國已經連續八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面對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北京經開區有著怎樣的產業基礎儲備?又將如何征戰機器人產業的星辰大海?

基於工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的基本盤,

2016年以來,北京經開區機器人企業數量翻了6倍以上

,從引鏈聚鏈到強鏈補鏈,已基本形成從機器人零部件到整機,再到機器人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產業鏈韌性不斷增強。

在機器人零部件領域,北京經開區不僅有以SMC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還有以智同科技、清能德創、軟體機器人等專注於關鍵零部件研發的專精特新企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種類主要包括控制器、減速器、伺服系統、感測器及末端執行器等,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機器人的功能、效能和可靠性水平。其中,SMC自1994年在經開區成立以來,除了致力於以氣動技術研製執行元件、輔助元件、控制元件等傳統產品外,還面向智慧製造、低碳經濟開發一些智慧化產品。

▲SMC工廠

與龍頭企業的全面發展不同,中小企業往往錨定一個細分領域進行技術突破,清能德創便選擇了伺服系統賽道。“伺服系統是一種機器人運動執行機構,約佔工業機器人整機成本的20%,也是各類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的核心部件,相當於為機器人傳遞和反饋執行資訊的神經系統。”清能德創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國內最早開發Ether-CAT伺服驅動技術的廠商之一,清能德創率先突破匯流排型多軸一體伺服技術,實現機器人伺服驅動核心零部件進口替代,自主研發的CoolDrive系列高效能伺服驅動也已透過ETG、CE等多項國際認證。

與此同時,發揮整機研製和系統整合優勢,北京經開區在機器人應用方面不斷拓展落地場景,

機器人企業型別已覆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無人機等四大主要板塊

。如今,用機器人代替人完成繁複流水線工作的想法正在各大工廠變成現實。2021年,全球製造業領域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已達到126臺/萬人,較2015年的66臺/萬人近乎翻番,大勢所趨下,北京經開區的智慧製造水平也不斷提升,已有

60家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企業

,智慧製造標杆企業數量佔北京比重位居第一

。同時,以安川首鋼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企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其自主研發的新能源電池盒機器人智慧生產線,透過7臺工業機器人連線起10個工藝流程,已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迅速推廣。

▲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安川首鋼參展機器人

“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物流”成為北京經開區佈局服務機器人的主攻方向。在醫療機器人領域,大艾機器人成為國內第一個拿到醫療器械註冊證的外骨骼機器人企業,該企業幫下肢不良於行的人透過穿戴外骨骼機器人的方式,實現直立行走的夢想;唯邁醫療在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發明專利數量位居全球前列,其Etcath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已在安貞醫院完成該領域國產自研機器人首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PCI);還有邁納士、長木谷、賽諾威盛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也在各自賽道迅猛發展。在物流機器人領域,北京經開區正形成以京東物流為龍頭帶動的智慧物流企業叢集。

▲ETcath血管介入機器人成功完成國產介入機器人首例PCI手術

此外,北京經開區分別匯聚起凌天智慧、博雅工道等特種機器人企業,以及中航智、星網宇達、韋加智慧等無人機企業。凌天智慧和博雅工道都是在發展過程中遷入亦莊新城範圍內的企業,前者致力於為消防、應急、公安、防務、礦山、石化、電力等多個領域服務,後者則聚焦水下消防領域進行自主研發,經開區的機器人和智慧製造產業環境、政策成為它們加速成長的助推器。

▲防爆滅火偵察機器人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8。7萬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發展也保持強勁勢頭。北京經開區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恰好順應了全球發展趨勢。

對北京經開區來說,又將如何乘勢發展?業內專家提出的三個發展方向或許能成為參考:

維護機器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進一步擴大高水平開放,鼓勵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支援國外企業“走進來”;

完善倫理法規及標準體系

,共同開展機器人倫理道德及法律規範研究,促進政策法規、質量標準、檢驗認證的相互銜接;

營造產業創新發展氛圍

,建設機器人國際創新資源開放合作平臺,提升資本、人才、技術、資料等要素配置能力,推動各類創新主體開放場景資源。

融媒體中心:孫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