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夜讀丨衣寶廉:做國家的一枚燃料電池,發光發熱

衣寶廉,燃料電池專家,1938年5月出生於遼寧遼陽,今年84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世紀七十年代,衣寶廉參加並領導了航天鹼性氫氧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究,曾擔任國家“十五”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是中國現代燃料電池研究、應用及產業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畢生痴迷一件事

每週三個半天,84歲的衣寶廉會雷打不動準時出現在辦公室。很多人問他,耄耋之年,怎麼還要上班?他笑著回一句:習慣了。

衣寶廉畢生痴迷的只有一件事:研究燃料電池。

從初生牛犢到古稀耄耋,幾番人潮湧入又退去,他始終心無旁騖,不離不棄。“燃料電池能解決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提高空氣的潔淨度。我們要實現‘雙碳目標’,一定要發展可再生能源。”

虎年春節,衣寶廉過得尤為開心。氫氧燃料電池車先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試執行後,再次出現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

△出現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的氫氧燃料電池車

那些天,他總跟人唸叨:你看,不用加油、不排尾氣,還沒什麼噪音,用不了多久,普通百姓也能開著上路了。“系統這一部分,我們有的地方比國際還先進。

比如這次冬奧會,燃料電池車在-30℃下能夠低溫啟動,而且廢熱給燃料電池車供暖,這是外國都沒做到的。”

一腔熱血,從零起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蘇聯掀起了人類第一次探月高潮,氫氧燃料電池技術成為航天電源研發的熱點。衣寶廉所在的大連化物所接到了研製燃料電池的任務。

那一年衣寶廉28歲。“我們搞燃料電池的時候,一點外國的資料都沒有。我們也經常到北京去查,沒有任何的內部資料和相關技術。”

△衣寶廉(中)在航天燃料電池環境模擬實驗室

此後十年,是白手起家的漫長摸索,是失敗連著失敗的煎熬,是晝夜顛倒、無暇顧家的日常。那也是衣寶廉念念不忘的十年。

萬千赤子之心,終於等來喜訊。1978年年底,大連化物所研製出我國第一臺自主設計的鹼性燃料電池,一舉摘得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就在大家準備乘勝追擊,大幹一番時,國家重大專案調整,燃料電池專案被按下暫停鍵。

△衣寶廉介紹研究電流密度分佈的視覺化電池技術

只要對國家有用,就不能不做

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冷饅頭,一百多人的隊伍開始自謀出路,但衣寶廉鐵了心不放棄。理由還是那個理由:

燃料電池對國家有用,不能不做。

為了“活下來”,團隊絞盡腦汁,透過民用技術研發籌措經費,反哺燃料電池研發工作。

衣寶廉說,“我們繼續發展燃料電池,同時做民用技術,比如做氫感測器、做氧感測器。燃料電池那時不是用金就是用銀,都是貴金屬,要轉用民用就一定要把催化劑和電極的成本降下來,要搞非貴金屬催化劑,搞非貴金屬電極,所以我們技術也發展了,成本也下來了,我們又賺錢了。”

△衣寶廉和學生在實驗室

把恩師的教誨再傳給學生

板凳甘坐十年冷,探索路上的窘迫與落寞、風險和挑戰,不但沒有擊敗衣寶廉,反而練就了他在潮起潮落中的淡定從容。

這份從容背後,還有衣寶廉出了名的嚴厲。

衣寶廉的恩師——我國催化領域的泰斗郭燮賢

的嚴苛讓他受益半生,他也不打折扣地想讓學生知道,

對待科學,丁是丁,卯是卯。

△讓衣寶廉念念不忘的恩師郭燮賢院士

大連化物所燃料電池研究部部長邵志剛是衣寶廉20多年前的學生,老師當年做實驗時的執著,至今清晰如昨。

邵志剛回憶,“剛畢業時要做一個863的任務,要完成一個相當於燃料電池5000瓦電堆的開發。當初用的氧氣,燃料電池容易反極,做一個燒一個,衣老師堅持帶著我們找出了一個方法,避免燃料電池燒燬,那個方法一直應用到現在。”

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往上走

上世紀90年代初,全球重新掀起了燃料電池的研發熱潮,我國也開始大力支援燃料電池的研發;2019年,氫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3月,《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釋出……“風口”之下,更多的問題還需要實地解決。

即使耄耋之年,衣寶廉還在傾注自己的時間和熱忱。

衣寶廉說,科研就像爬樓梯一樣,得靜下心來,一級一級臺階往上走。眼前的“卡脖子”難題,他堅信再用四五年時間,一定會迎來轉機。“我這一生都貢獻給氫能和燃料電池了,就希望看到氫能在我們國家能源當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編輯:王亞群

監製:仇 博

感謝陪伴,祝你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