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工匠匯·2021安徽工匠年度人物|吳雪良:精於工 匠於心 品於行

“簡單的事情重複地做,你就成了專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地做,你就成了贏家。”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過程中,安徽工匠2021年度人物、中建材(蚌埠)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雪良簡單質樸的話語,道出了他工作多年技藝不斷精湛的“秘訣”。紮根玻璃行業三十餘年的他,一直致力於玻璃工藝研究、技術方案、工程設計及後期生產技術服務,攻關浮法玻璃生產氣泡微缺陷、光學變形等工藝難題,將冷冰冰的玻璃賦予了科技力量。

1988年,吳雪良從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矽酸鹽工程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國家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工作。自此,他便與玻璃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候,材料計算要到小數點後三位,我們需要反覆修改那零點零零幾的差錯。儘管大家都知道製造材料會留較大的餘量,但師傅們還是會非常嚴格要求我們。”吳雪良回憶道,“事後想來,師傅們是在告誡我做事一定要認真。”於是,他秉承著師傅們的教誨,在崗位上追求精益求精,力求每一道工序、每一件產品都做到極致。

30年來,我國的玻璃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平板玻璃產量持續保持世界第一,成為玻璃製造大國。但十年前,以電子玻璃為代表的高階玻璃完全依賴進口。“舉例來說,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手機有四塊玻璃,最上面的是高鋁蓋板玻璃,第二塊是觸控玻璃,下面兩塊是TFT液晶顯示玻璃。這四塊玻璃每年仍需從國外大量進口。”據吳雪良介紹,為了打破這種高階電子玻璃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凱盛集團先後建設了超薄觸控玻璃生產線、超薄高鋁蓋板玻璃生產線、TFT液晶基板玻璃生產線。

科技創新的號角吹響了。吳雪良奉命負責一條70t/d觸控式螢幕用超薄高鋁蓋板玻璃生產線建設和生產技術攻關。但是把圖紙變為現實,將技術轉化為產品,遠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建設初期,正值盛夏。38℃左右的天氣,對於一個玻璃工作者來說只是高溫作業的預熱,圍繞溫度高達1600℃以上窯爐的操作才是真正的考驗。吳雪良一次次地靠近1600℃的高溫窯爐,觀察窯爐內玻璃液的熔化狀況,工裝溼了又幹、幹了又溼,從剛開始一次堅持不到2分鐘,到一次能堅持15分鐘,“多堅持一分鐘就意味著能多一份發現。”吳雪良說,“攻關過程中每一次調整工藝、觀察現場、等待結果都讓人坐立不安。”

當時,頂著巨大壓力的吳雪良將所有時間和精力都傾注其中,一邊大量查閱國內外相關資料和論文,一邊每天帶著團隊對上百個工藝引數進行核實調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近8個月的艱苦攻關後,吳雪良帶領團隊終於建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現代化高鋁蓋板玻璃生產線,批次生產出凱盛一代高鋁蓋板玻璃產品,這也意味著消費者手機出現碎屏時,更換費用只需花費以前幾分之一的價格。如今,公司的產品已從凱盛一代發展到凱盛五代。2020年8月,他帶領團隊研發出厚度僅有A4紙厚度三分之一、30微米柔性可摺疊玻璃原片,產品達國際領先水平。

“科研工作需要心無旁騖,需要專心致志,需要一絲不苟。吳總精於工、匠於心、品於行的工匠精神,一直感染著我們。”同事們不僅從吳雪良身上學習過硬的技術本領,也學到了他鍥而不捨、堅韌執著的工作態度和迎難而上、刻苦攻堅的責任擔當。

工作以來,吳雪良主持技術方案或直接參與工程設計及後期生產技術服務浮法及電子玻璃生產線專案70餘條,與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凱盛科技股份聯合,形成了國內唯一覆蓋“高強玻璃—極薄薄化—高精度後加工”的全國產化超薄柔性玻璃產業鏈。他先後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建材行業優秀工程設計獎一等獎,授權國家專利25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被評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軍人才、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帶頭人等,多次獲得集團勞動模範等稱號。

創新永不止,深藏功與名。“作為玻璃生產一線的‘老兵’,我深深熱愛這個行業。榮譽將會激勵我繼續深耕崗位、爭取實現更大的突破。”作為安徽工匠2021年度人物之一,吳雪良顯得無比謙虛和低調,他誠懇地表示,“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工匠們能加入到玻璃行業中來,匯小河、成江海,共同開創玻璃材料的美好未來。”

(原載於2022年5月20日安徽工人日報微信公眾號 安徽工人日報記者胡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