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今年大火的壓縮空氣儲能行業,迎來拐點時刻?

“近日,多家券商研報密集覆蓋壓縮空氣儲能,在技術不斷革新、電網需求加大、政策支援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壓縮空氣儲能產業似乎已經走到了拐點。

作者:飛飛 |

編輯:唐詩 |

壓縮空氣儲能是什麼?

按技術路線劃分,儲能可分為熱儲能、氫儲能和電儲能三種路線,其中,電儲能可分為電化學儲能和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主要有鋰離子電池、鉛蓄電池和鈉硫電池等方式,機械儲能主要有抽水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方式。

在所有儲能細分路線中,抽水儲能佔比最大,在國內儲能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但抽水儲能缺點也很明顯,抽水儲能對資源依賴程度較高,對地形和水源要求高,並且開發週期長。

壓縮空氣儲能工作原理較為簡單,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儲存,二是釋放。具體來看,儲存時,電動機驅動壓縮機,將環境空氣壓縮至高壓狀態,並存入儲氣裝置,電能轉化為壓縮空氣的內能和壓力勢能。釋放時,儲存的壓縮空氣進入空氣透平膨脹機中,膨脹做功發電,壓縮空氣中蘊含的內能和壓力勢能,重新轉化為電能。

壓縮空氣儲能優勢明顯,不受地域限制、成本相對較低,並且容量大、使用週期長,因此壓縮空氣儲能也被業內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儲能技術。

目前,壓縮空氣儲能已經進入商業化階段,中國已經建成的壓縮空氣儲能專案容量約182。5MW,在規劃和建設的專案容量約6。2GW。

根據專業機構預測,在保守預計下,2022-2025年,壓縮空氣儲能在新增儲能裝機中的滲透率或將達到10%,新增裝機6。59GW。到2025年,預計累計裝機容量為6。76GW。縱向來看,和2021年相比,預計能實現數十倍增長。

產業化程序提速

當前,國內壓縮空氣儲能產業正在提速。從存量上看,國內已經建成壓縮空氣儲能專案7個,總裝機容量約182。5MW。從增量上看,多家大型企業在壓縮空氣儲能上都進行了佈局,比如,華能集團、華電集團、福能股份(600483)等,因此壓縮空氣儲能的增量規模較為可觀。

產業程序提速有深層次原因,一方面,其自身的效率和投資成本持續向好,比如,2021年在張家口投入運營的壓縮空氣儲能示範專案,系統效率已經超過70%,與此同時,新建的專案成本已經降至5000元/KW。

另一方面,在雙碳的政策導向下,大規模的新能源併網加大了電網執行的風險,因此儲能成為配合電力運營必需的輔助基礎設施。

此外,在政府部門釋出的多項相關產業政策中,壓縮空氣儲能均得到明確的支援。比如,今年8月,在《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幅提升電化學儲能裝備的可靠性,加快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裝備的研製,研發儲能電站消防安全多級保障技術和裝備。

因此,在多種利好因素下,壓縮空氣儲能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根據中信建投(601066)研究報告,能用於百兆瓦級及以上的大規模儲能技術,只有抽水蓄能和壓縮空氣儲能兩種。在這種情況,壓縮空氣儲能也被業內寄予了厚望。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壓縮空氣儲能上游主要包括空氣壓縮機、透平膨脹機、蓄熱換熱系統等裝置,中游為壓縮空氣儲能行業,包括技術支援和工程建設等,下游為應用市場,接入電網系統,起到削峰填谷、電力備用等作用。

未來,伴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效率持續提升和成本下降的情況下,壓縮空氣儲能的裝機規模有望持續提高。

產業化程序提速

儲能存在多種技術路線,目前主流技術路線是抽水蓄能和鋰離子電池儲能。

1.抽水儲能

工作原理:在電力負荷低谷期,將水從下池水庫抽到上池水庫時,將電能轉化成重力勢能儲存起來。截至2021年底,抽水蓄能裝機量在儲能裝機總量中佔比達86。3%。

2.壓縮空氣儲能

工作原理:電動機驅動壓縮機將環境空氣壓縮至高壓狀態,並存入儲氣裝置,電能轉化為壓縮空氣的內能和壓力勢能。到釋放時,儲存的壓縮空氣進入空氣透平膨脹機中,膨脹做功發電,壓縮空氣中蘊含的內能和壓力勢能重新轉化為電能。截至2021年底,中國壓縮空氣儲能累計裝機為0。18GW。

3.熔融鹽儲能

工作原理:利用電能加熱熔鹽,需要用電時利用高溫熔鹽與水換熱,產生水蒸氣驅動渦輪機發電。截至2021年底,熔融鹽儲能累計裝機為0。55GW。

4.釩液流電池

工作原理:利用釩氧化物與電極接觸發生電化學反應,讓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透過外接的泵,將儲存在儲罐內的釩氧化物電解液運輸至電池堆內,進行電化學反應,之後再迴圈流動回到儲罐,形成閉合迴路,實現充電和放電。截至2021年底,釩液流電池儲能累計裝機為0。05GW。

5.鐵鉻液流電池

工作原理:和釩液流電池儲能類似,區別為電解液材料是鐵和鉻,成本比釩低一些。

6.飛輪儲能

工作原理:利用電能加速飛輪,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儲存,需要用電時,飛輪帶動發電機組,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截至2021年底,飛輪儲能在中國累計裝機容量為0。01GW。

本文提供的資訊僅用於一般指導和資訊目的,本文的內容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應被視為投資、業務、法律或稅務建議。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出新研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