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秦朝以後的朝代為什麼沒有超過三百年這個時期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秦統一天下之後,建立中國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原本以為會千秋萬代,結果僅僅存活14年,就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從秦朝之後,一個又一個的朝代被建立,一個又一個的朝代又被覆滅。

如今兩千年的時間倏忽而過,中國已歷經24個封建朝代。

秦朝以後的其他朝代,如東西兩漢,南北兩宋,都不過是兩個世紀的時間。再到唐朝、明朝和清朝,這三個朝代都沒有超過三百年。其中唐朝已經算是存在時間稍久的,也不過是從公元618年開始到公元907年結束,持續了289年。

而我們再反觀秦朝以前的朝代,夏朝持續時間471年、商朝持續時間555年、西周和東周加起來持續時間787年。

為何自秦朝之後,歷朝歷代的歷史都不超過300年?而夏商周卻能動輒幾百年歷史?這其中到底有何奧妙?

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王朝歷代的迴圈興衰史,其實都是相似的。除掉幾個被外戚或權臣奪權而亡的王朝,歷朝歷代的衰亡都有一個共同結點:農民起義

。秦雖是暴亡,但也離不開秦末農民起義添的一把大火。

再到東漢末年的農民戰爭黃巾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最終是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曆朝歷代的歷史中,很少有存活時間較長的朝代能逃過農民起義的魔咒。而這些農民起義有成功也有失敗,但無論成敗與否,

農民起義都一定影響著這個朝代的興衰

農民之所以這麼深刻影響一個朝代的國運,唐太宗李世民早就對此作出理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一個朝代剛剛開始的時候,帝王基本都是殫精竭慮、兢兢業業守著來之不易的江山。但漸漸地,經過幾個皇帝之後,他們會發現土地似乎越來越不夠用、糧食似乎越來越養不活百姓、交上來的稅收似乎越來越養不活朝政。

然,後百姓開始吃不飽穿不暖,只能揭竿而起,想著要把地主打倒、把當官的打倒。這樣就可以吃飽飯穿暖衣,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兩千多年前,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問出了綿延兩千年的一個問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答案是:沒有的。

當陳勝吳廣敲響了亡秦的喪鐘之後,楚漢之爭又轟轟烈烈上演,劉邦打敗了項羽,開始建立漢朝。隨後是休養生息的國策被制定並實行,“文景之治”受到各大史學家的稱讚,漢朝的根基得以被築起。

再到東漢末年,黃巾軍揭竿而起,又一個農民起義的輪迴開始了。

二、歷史週期,週而復始

可見,三百年的時間,就是封建王朝興衰更迭的迴圈,一個誰也逃不開的歷史週期律。

有些人會說,江山是有勇有謀的開國皇帝打下來的,都是後世子孫不爭氣。其實不然,剛開國的時候,國家早已餓死了一批人,打仗又戰死了一批人。

開國後重新洗牌,又是新的一批人。這樣一套程式下來,土地多了,人又少了,盛世的根基也就築起來了。

所以前面幾代的皇帝無論怎麼做,都像是白撿了一個大寶貝,國家交到誰手裡,都是穩妥的。但到了後面幾代,國家發展起來,人口再次多了起來,土地又再次不夠用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再次發生。

所以並不是後世子孫不爭氣,而是無論當時的皇帝怎麼努力,

最終這個朝代逃不過三百年的歷史週期律

因為這其中涉及到一個不得不提的馬爾薩斯人口陷阱。

馬爾薩斯是英國經濟學家,他在研究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時候提出了這個人口陷阱的理論,認為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但生長資料卻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

所以當人口一直增加到生產資料無法與之匹配的時候,人口就會被以某種方式“消滅”掉。

在古代,這種方式就是戰爭,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就是農民起義。因為有限的生產資源和無限膨脹的人口之間,必定要有一個取捨。而農民起義之後的改朝換代,就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

有些人會奇怪,為什麼末代的皇帝不再努力一下,而是一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比如說重新丈量土地,按需分配。讓百姓先吃飽飯,穩定了政局與民心,以後才有搞頭。

但這種方法,理論上行得通,實際上卻根本行不通。這雖然是造福大多數人的做法,是卻完全損害了手握財與權的少數人,而這些人恰恰卻是掌握國家權力或者軍事機器的人,最終只會導致激烈的反抗,依然面臨的是一個需要抗爭與重新洗牌的結局。

其實大多數皇帝都曾做過努力,如明末崇禎皇帝勵精圖治,清末光緒帝也曾發展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企圖透過變法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

但前者卻最終敗給了天災人禍,後者的這場變法不過持續了一百天,戊戌六君子就被殺害,百日維新宣告失敗,幾大守舊派依然穩操勝券。究其結局,怎一個慘字了得。

三、根本沒有重新洗牌的需求

既然唐宋元明清這麼強大的王朝都在“魔咒”面前低下了頭,那麼,為什麼夏商周三個朝代能逃過這個歷史週期率的魔咒呢?

首先是文明的差異實在太大了,夏朝人民跟清朝人民的的思想啟蒙狀態,幾乎是兩個極端。

說是民智低也許有失偏頗,但民智沒有完全開化這是一定的,所以這也有利於君王更好統治百姓。

而且當時夏朝的制度是多部落聯盟或者是酋邦形式,並不算是真正的統一形式。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無法像封建王朝的帝王一般號令天下。

夏商周統治下的部落聯盟,只不過諸侯們負有承擔拱衛王室和定期朝貢的義務罷了。

到了秦朝時,秦始皇想要建造真正大一統的朝代,所以實行了郡縣制,雖然秦朝暴亡,但郡縣制卻是有效的。所以漢朝又推行了郡縣制,再加之封國制,兩制並行為郡國制。此時的制度跟後世王朝的高強度中央集權相比,對百姓的剝奪顯得就溫和一些。

因為在當時他們並沒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更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再有一個是我們一直忽視的點,就是當時不止制度和思想還未開化,就連土地都未必種全多少。在四千年前的朝代,百姓只要吃飽了飯,就不會想著去造反。

夏商周一個國家的人口都不如我們現在的一座小城市。人口少,地又多,種也種不完。即使因為天災捱餓了,也不會想到是統治者的問題,反而求神拜佛祭天,讓上天原諒自己的過錯。

如果說農民起義相當於洗牌,重新開局,那麼夏商周那樣

生產力低下的朝代,人口增長又不像後來那麼快速,

那麼他們是沒有需求去透過洗牌來重新分配資源的。

文/小羊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統一王朝三百年週期論》,趙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