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劉邦為什麼不把項羽放在江中?劉邦為什麼不把項羽放在江中自刎而亡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項羽

“成王敗寇”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回想楚漢之爭,項羽三番四次放過劉邦,給了他迅速做大的機會,從而導致自己軍事上的失敗。劉邦憑藉自己的頭腦,最終成為了贏家,可人們記住的卻是功虧一簣的項羽。

項羽的一生跌宕起伏,卻沒有獲得一個好的結局,被劉邦逼到烏江邊,最終自刎而亡。

在眾人眼中,劉邦就是一個小人,不但為人奸詐還很好色。比起劉邦,項羽不但光明磊落,有情有義,還是一個有擔當的男人。

項羽不但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還被古人評價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可見他在百姓們心中的地位。

因此,大家很不理解,項羽其實是有機會逃走的,為何卻選擇自刎呢?這個問題,直到劉邦臨死時才想明白。

其實,從劉邦與項羽的家庭背景以及處事風格,就能預見這樣的結局。劉邦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獲得天下,雖出身農家,甚至曾因去蹭飯被嫂子嫌棄,但卻不耽誤他善於結交朋友。

劉邦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與他早期的追隨者有很大的關係,他懂得招攬人心,追隨者願意為他獻出生命,這也是他最後能成功的關鍵。

而項羽卻大大相反,雖然為人豁達,但卻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與人相處時,不自覺地會刺傷周圍人。

項羽不懂得牢籠民心,只要一生氣,身邊的人都會遭殃,如此一個喜怒無常的人,怎會有人真心追隨?除非是真心瞭解項羽,否則那些追隨者大多都是為了利益。

他的一生過得十分順遂,不可否認他的軍事才能,但他確實不懂如何治理國家。不願聽從別人建議,也不想籠絡人心,最終不但錯失韓信,還讓他被劉邦所用。

據《史記》記載,楚漢之爭時,項羽中計後被逼逃到烏江,此時如果馬上過江,會有活命的可能,還是有機會捲土重來的。

但是項羽停住了腳步,不知心中是何想法,居然選擇自刎身亡。劉邦一直不解,這裡面究竟有何隱情,讓項羽放棄與自己鬥爭。

很多人以為,項羽自刎是因為心愛之人虞姬死了,而跟隨自己的兄弟也已陣亡,有情有義的項羽沒有臉面存活,這才做了這個選擇。

劉邦登基後,賞賜了有功之臣,短時間內鞏固了皇權,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傑出的皇帝之一。

但因年輕時受過傷,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越發不佳。就在劉邦臨死之前,才想明白項羽當時的想法,原來就是為了一口氣。

當時楚漢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如果項羽想逃,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他是一代霸王,如喪家狗逃跑之事他是不會做的,因此他選擇了自刎。

如果當時他逃跑後再次回來,可能就不會獲得如今這樣的稱讚,他用自刎的方式,保住了自己的尊嚴,這對他來說可能就是最好的選擇。

而劉邦駕崩前,身患重病,拒絕神醫為自己治療,賞賜醫師五十斤黃金後,便將他趕走,因為他不敢面對死亡,就如同項羽不敢面對失敗一樣。

劉邦做了與項羽相同的選擇,與其苟延殘喘的或者,倒不如一死百了,這未嘗不是對人生合理的交代。

可能英雄都有相同的特點,就比如秦始皇,稱帝后渴望能長生不老,這就是他不敢面對死亡的表現,晚期更是為此做出了很多糊塗事,成為了人生中的汙點。

但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敢面對的事情,與其退縮,倒不如面對,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對於項羽自刎烏江之事,你有不同的看法嗎?

參考文獻:

《史記》

(本文宣告:以上圖片均來源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以上文字均為作者原創,抄襲將追究責任,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