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古代姓有名,還有字字是怎麼稱呼的呢?

不論熟不熟悉歷史,想必大家都應該具備一個常識。那便是古人不但有“姓”有“名”,還有\“字\”。在戲劇、小說,以及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人以字來稱呼另一個人的場景,最典型的例子,如《三國演義》,書中,劉備將自己的兩個結拜兄弟叫做\“雲長\”、\“翼德\”,而比他身份更高的曹操則是稱他為\“玄德\”。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而劉備則是字玄德。正因如此,連後世的我們也往往叫他們關雲長、張翼德、劉玄德。此外,諸如趙子龍、諸葛孔明、曹孟德、孫仲謀這樣的名字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其實,在古代,字不但是人人的必有之物,還有著使用價值,能夠起到不小的作用。也正因此,它才被歷代沿用。

那麼,為什麼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即古人的名字中為什麼有\“字\”。

\“字\”,又稱\“表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代稱。取字的風俗從商朝便開始興起,周朝開始盛行。我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不論做什麼都講究一個\“禮\”字。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幼名,冠字\”對於這句話,《疏》的解釋是:\“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儀禮·士冠禮》中也有提到與此相關的內容:\“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總結一下上面這些經典的意思就是:名,是一個人小時候取的,只能在小時候叫。或者是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叫的,比如:君王、父親等;在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成年要舉行加冠之禮;女子十五歲成年,成年要舉行及笄之禮。在這個典禮上面古代的成年男女才會獲得屬於自己的\“字\”。

當人成年後,就需要得到來自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如果同輩人再用\“名\”稱呼,就會顯得不尊重、不禮貌。所以\“字\”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方便同輩的其他人稱呼,才會被創造出來。

那麼,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即\“字\”是什麼意思,代表著什麼。

北齊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認為,人名是用來區別彼此,\“字\”則是用於體現一個人的德行。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字和他的名的意義是相關的。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學家韓愈。“愈”,有較好、勝過、更加、越發的意思,而韓愈卻是字“退之”,與其名正好相反,形成一種互補,也是體現韓愈謙遜的品德。

又比如說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人稱“詩佛”的王維。王維特別喜歡佛教,詩中與畫中常含禪機,於是他的字就叫“摩詰”,和他的名字湊到一起正好和佛教中的一個名為“維摩詰”的人物相同,以表示自己對其的欣賞。

此外,\“字\”在構成上面,也有著其獨特的地方。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被譽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他名丘,字仲尼。“尼”其實才是孔子真正的“字”,而“仲”,其實是孔子在家族中的排行。古代排行一般是“伯仲叔季”,孔子在家族中排行老二,自然也就叫“仲尼”了。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三國時期的姜維姜伯約、許褚許仲康等。

此外,有時古人會遇到連生五子的情況,如著名的“馬氏五常”,於是,等四個哥哥把\“伯仲叔季\”都取走,排名第五的弟弟馬謖只好字“幼常”了。另外,也有些人喜歡在自己的字前加上對男子的尊稱“子”,比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字子貢;杜甫,字子美等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風氣發生了轉變,現在的人們將古人流傳下來的東西丟掉了不少。舉例來說,能夠看懂文言文和繁體字的人大有人在,但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有人使用它們,許多學生對文言文甚至十分害怕和厭惡,這著實令人可悲。同樣的,儘管我們對古人的字津津樂道,但自己卻幾乎不再使用“字”了。

雖然現在的人們之間,依然可以用姓和名來作為區分,但是“名字”二字,少了“字”的存在和對名的詮釋、修飾,還是多少顯得有些可惜。或許,隨著“字”一同和我們漸行漸遠的,還有著一些知識分子的逸志雅趣,以及傳承了三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