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項羽為什麼自刎烏江不是“不肯過江東”,而是“不能過江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商隱。

說道項羽,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也都會想起他在楚漢戰爭中的英勇和最後的悲壯。

李商隱也曾為他題詞,熱情謳歌了項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為,但是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呢?關於這個問題,人們猜測紛紛,但是沒有一致的看法。

第一種說法:“羞見江東父老”

司馬遷認為項羽之所以自殺不肯過江東,是因為“羞見江東父老”,這也是當前世人最認可的說法。

據史料記載,項羽被劉邦的軍隊追趕,逃到了烏江邊,烏江的亭長停船在岸邊,對項羽說:江東地方雖小,但是還有數十萬軍隊給大王,現在我有船給大王渡急,等到漢軍到了,就沒有辦法走了。

但是項羽卻說:“天要亡我,我還怎麼渡河?而且當初江東的子弟們跟隨我而來,如今卻沒有一個人可以生還,我怎麼還有臉面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們?”

隨後,項羽與漢軍作最後一拼,後自刎烏江。

這種說法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反駁,認為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實則不然。

項羽在自殺之前遇到了很多的失敗,例如,在下被漢軍包圍,愛妻虞姬自殺而手下散落;受農夫欺騙而陷入大澤等等,倘若是因為羞愧與江東父老,那為什麼不在失敗的時候就自殺呢?

根據項羽的逃跑路線,從到垓下,又南逃至陰陵,到東城,最後來到烏江,這個路線正是回江東的路線。很明顯,項羽是有打算回江東的。

所以在項羽回到烏江,已經到了回到江東的最後一個路線,而且又有人願意幫助他渡河,他怎麼會突然有了羞愧之心不肯不過江呢?

所以,有人認為,司馬遷可能是為了讓情節完整,才補充了這個結局。

第二種說法:“人心不與己”

宋代的在《屏山全集》中寫道,項羽之所以不肯過烏江,是因為他懷疑亭長有詐。

為什麼項羽會懷疑亭長有詐呢?因為當時劉邦正在懸賞千金邑萬戶侯來購買項羽的人頭。

當時的項羽正值困難之際,面對已經潰敗的他。亭長還說那麼好聽的話,難免讓項羽懷疑真假性,所以就拿沒有臉面見江東父老的話語來推辭。

而且,當時項羽選擇逃到下,是希望自己能逃脫,但卻被農夫騙而陷入大澤,覺得“人心不與己”,所以項羽才不輕易相信別人的話,才會不跟亭長坐船走,而是選擇自己與漢軍做最後一搏。

但是這種說法沒有相關的史料記載作為佐證,只是劉子翬的一種猜測罷了。

第三種說法:“為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

吳汝煜先生認為,長期的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項羽認識到這一點之後,產生了儘早結束戰爭的想法,因此放棄烏江亭長勸他到江東再立為王的勸告,而選擇烏江自刎。

為什麼會有這麼說法?是因為項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鬥爭哲學。

當他勝利的時候,他要把敵人全部、徹底地消滅,而受到阻礙的時候,他就甘願把自己毀滅。

自刎烏江是他堅持自己品性的最後一次迸發,是一種既不委屈自己,也能成全別人的選擇。

所以,項羽不肯過江東而自刎烏江是與她的心理有關係,是他的獨特個性的發展的必然結果。

對此說法,反對的聲音比較大,因為根據史料的記載,項羽是一個生性殘暴的人,在滅秦的過程中就有屠城、坑卒的行為,而且在楚漢戰爭中也沒有改掉濫殺的習慣,這樣的一個人,很難說他有“犧牲自己來消除人民的痛苦”的偉大想法。

第四種說法:“楚人習俗”

項羽是楚國人,而楚國素有自殺的傳統。

在出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在失敗之後自殺。

春秋時期,打了敗仗的楚國將軍子玉在失敗之後選擇自殺;

楚國大夫屈原在不得志之後,選擇以死明志。

當時的項羽已經是彈盡糧絕,兵敗至此,對於項羽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臉面掃地的他覺不願意回到江東,讓別人看到他如此狼狽,所以選擇自殺。

項羽究竟是不肯過江東還是不能過江東,爭論了千年,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是無論世人怎麼說,都不影響項羽在世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