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時候,為什麼不帶上張居正?張居正最後結局如何?

中國歷史上,伴隨著朝代更替的是殘酷的殺戮,除了清除前朝餘孽之外,還有一個時常發生的就是皇帝誅殺有功之臣。這些人大多是在“創業初期”就跟隨皇帝出生入死的開國元勳,在天下太平或者是時局穩定之後,由於“功高震主”,而遭到皇帝的針對。如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收回大將的兵權,這是一種比較和平的方式。相比之下,朱元璋的手段就要狠許多。

朱元璋誅殺過非常多的有功之臣,其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人在掌握更高的權力之後有謀反之心,對於這些人,自然不會心軟。但是更多大臣被誅殺,往往只是因為朱元璋忌憚他們的能力,害怕他們可能成為心頭大患就將他們一一殺害,真可謂是“伴君如伴虎”。哪怕是說錯了一句話,也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然而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有一位的遭遇卻是尤為特殊,他也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於是在58歲之時就向朱元璋主動請求告老還鄉,並且在之後的19年的時間裡始終過著悠閒的田園生活,不過問政事,即使是77歲的高齡依然。然而即便是這樣,仍然難逃被誅殺的悲慘命運,而且還是連同全家一起,被滿門抄斬。他就是明朝的“開國六公”之首的李善長。

早在朱元璋還沒有多大勢力,在郭子興手下之時,李善長就在朱元璋南下滁州的途中於他一見如故,成為朱元璋的部下,還給了當時的朱元璋很高的評價,如《明史·李善長傳》中就有記載:“秦亂,漢高起布衣……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不僅拿劉邦與朱元璋相比,還以劉邦為例來勸說朱元璋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百姓將士,懷有仁義之心,很快就能夠平定天下了。朱元璋也十分認同李善長的說法,於是任命他為幕府書記,共創大業。

李善長雖然讀書不多,但是很擅長於調節諸將領之間的關係,他因材施用,將朱元璋的軍隊治理的僅僅有條,後來隨著朱元璋四處征戰,出生入死,立下了許多的功勞,在朱元璋自立為吳王后,拜為右相後,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法規。朱元璋稱帝后李善長被任命為中書丞相,身兼多位,協助治理國家,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

後來李善長看到朱元璋開始大量的誅殺功臣,開始擔心自己也會有這樣的一天,便在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請求回家養老,朱元璋也明白李善長的心事,於是准許他回鄉頤養天年,但是為何立下如此功勞的李善長還是被朱元璋殺害了呢?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篡位之罪被朱元璋誅殺,而胡惟庸正是李善長的同鄉,還曾經向朱元璋舉薦過胡惟庸。如今胡惟庸有謀反之心,按照常理,李善長也要受到牽連,就連群臣都請求誅殺李善長,但朱元璋念及他開國有功,不予追究。後來到了洪武1十八年(1385年),又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他的兒子實為胡惟庸的餘黨,但是朱元璋還是沒有處置李善長,李善長知道朱元璋此舉,是以胡惟庸謀反為由鞏固權力的手段,於是既沒有向朱元璋道歉,也沒有感謝不殺之恩,這讓朱元璋很不高興。

但真正致李善長於死地的是他對胡惟庸的一句話,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嚴刑逼供之下,有人供出其實李善長早就知道胡惟庸要謀反,而沒有選擇告知朱元璋。面對胡惟庸許諾他的事成之後以淮西之地封其為王,李善長很是心動,但是還是拒絕了說道:“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朱元璋知道後很是憤怒,認為李善長搖擺兩端,於是下令:滿門抄斬!將李善長全家處死,一共七十餘人。

面對兩方的政治鬥爭,年邁的李善長選擇了“中立”,但是即使是這樣,仍然難逃悲慘的命運,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令人唏噓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