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第三次宜陽之戰秦實力佔優卻意外不斷,秦軍憑什麼贏最後勝利!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國初設丞相,任命下蔡人甘茂擔任左丞相,疾為右丞相。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惠文王在世時,取魏國河西之地,吞併巴蜀之地,又攻佔楚國漢中郡、突破南陽盆地,連周天子都前來致文武胙,可謂是戰功赫赫。

身為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也不想太窩囊,總想點業績來。

當前,秦國在南方已實現了大突破;可在中原,三晉依然是矗立在秦國面前的攔路虎。從春秋時的之戰過後,秦國就被晉國擋在了崤山以西,長達三百餘年時間。進入戰國後,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讓國力日益強大,秦人才得以偶爾突破崤函天險,東進中原。但崤函通道依然掌控在三晉手中,對秦國東擴依然是個不小的障礙。

為此,秦武公對新任命的左丞相甘茂說:“寡人想駕車直通三川以窺探周室,就算是死了,功業也將不朽!”所謂“三川”,就是指黃河、伊河、洛河三條河流流域,周王室恰好就在這三川之間。從渭河平原到周王室,這一路上恰好有座大城:韓國的宜陽要塞(今河南宜陽西)。宜陽縣城方圓八里,東、南、北三面都是峭壁,而澠池、東西二崤都在其境內,是韓國遏制秦國東進的重要軍事要塞。秦武王要想“通三川”,就必須要攻佔宜陽!

可是,宜陽會那麼好攻佔嗎?

在秦武王之前,秦國曾經兩次攻打宜陽;公元前335年,更是曾經攻克宜陽。可迫於形勢,秦國始終未能佔有此地,最終還是將其歸還給了韓國。宜陽要塞,是韓國黃河南、北兩邊土地聯絡的紐帶;一旦失去,就意味著韓國河南、河北土地被徹底一分為二。所以自那以後,韓國派駐精兵十萬屯積於此,還在城內預備了足夠全城人吃上數年的糧食。

秦武王要想再度攻破宜陽,實在是困難重重。

面對頂頭上司突然給出的難題,甘茂並沒有,冷靜地答道:“請讓我出使魏國,相約伐韓。”

可就在甘茂出使魏國結束後,卻突然對副使向壽說:“你回去告訴大王,告訴他:‘魏國已經肯聽臣的話了,但請大王還是不要討伐宜陽了吧!’事成之後,功勞都歸於你!”向壽不知甘茂葫蘆裡賣是什麼藥,但還是先回秦國轉告了甘茂的話。

聽了這話,秦武王並沒有勃然大怒,而是敏感地意識到甘茂似乎有別的顧慮。於是,他趕到息壤(今陝西咸陽市東郊),親迎甘茂,當面詢問緣故。

見到秦武王后,甘茂終於將顧慮說了出來:“宜陽是大縣,韓國上黨和南陽的財富長年積累於此,名義上是縣,其實與郡一樣。現在大王揹負險阻,不遠千里去攻打宜陽,可謂困難重重。魏文侯當年命樂羊伐中山,三年才攻下它。樂羊回國論功時,魏文侯當面給了他一匣子謗書,樂羊看完後再拜磕頭說:‘這不是下臣功勞,而是主上之力啊!’現在下臣是旅居秦國之人,您身邊又有樗裡疾、公孫(sì)這些親韓的重臣,將他們來議論我,大王一定會聽信他們。到那時明明是大王欺騙了魏國,可我卻得遭受公仲的怨恨了!”

裡疾是秦孝公庶子,號稱“智囊”,戰功赫赫;公孫,雖然不如樗裡疾聞名,但也是秦國公族,深受秦武王信任。此二人都親韓,萬一甘茂攻打宜陽之時他們卻在秦武王身邊說甘茂的壞話,秦武王能不聽嗎?如此,秦武王就違背了與魏國的盟約,而甘茂也必將遭受韓國國相公眾的嫉恨了!

甘茂接著說:“當年曾參生活在(今山東費縣西南),有位與他同名的費人殺了人。有人為此去提醒曾參之母:‘曾參殺人。’剛開始,曾參母親還不相信。可不一會,又有多人來告,他母親就嚇得丟下織布梭爬牆而逃了。如今下臣賢德不如曾參,而大王對臣的信任也不如曾參之母,秦國上下懷疑臣的人卻不止三人,下臣真怕大王到時為臣扔下‘織布梭’啊!”

聽到這裡,秦武王才明白了甘茂的良苦用心。他當面向甘茂立誓:“寡人絕不會聽信讒言,請讓我和你定下盟約!”

得到了秦武王的當面承諾之後,甘茂這才下定決心,於公元前308年秋率兵前往攻打宜陽。偵知秦國大軍前來,韓國國相公仲倗也絲毫不敢怠慢,趕忙增兵二十萬援助宜陽要塞。

宜陽城居高臨下,本身就易守難攻。如今韓國又派出重兵來援,秦國大軍的進攻就更顯舉步維艱了。為徹底打退秦人進攻,韓國又向楚國求援,楚懷王也派大將景翠率軍前來救援宜陽。韓、秦二軍在宜陽城下決戰之際,一支楚國大軍突然北上,駐紮在宜陽城附近的山下,靜靜地坐山觀虎鬥!

一時間,宜陽周邊局勢陡增變數,氣氛緊張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這場大決戰,最為關注的莫過於周王室。二十多年前,秦人就曾經兵臨東周,索要九鼎。這次秦國如能攻佔宜陽城,無論是東周還是西周,都隨時會被強秦所吞噬。

所以,東周君對宜陽之戰的前景極為擔心,趕忙詢問大臣趙累:“你認為結果會怎樣?”趙累也直言不諱:“宜陽必定會被秦國攻破!”

東周君聽了,有些不敢相信:“宜陽城方八里,城中精兵十萬,外有公仲倗二十萬援軍,現在楚軍也已趕到、伺機救援,秦軍必然會無功而返!”

可趙累卻說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理由:“甘茂是客居秦國,一旦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無功,就徹底在秦國政壇消失。秦武王力排眾議,執意進攻宜陽,萬一不能成功,必將深受其辱。因此,我說宜陽一定會被攻下!”戰爭不但是兩國綜合國力的較量,更是兩國執政者意志的較量。二十八年前,秦惠文王時秦軍就曾攻破過宜陽要塞;這次秦武王與甘茂的戰爭意志更強,怎麼會無法攻破宜陽?

不過,話雖如此,可面對內外部的種種巨大壓力,秦武王、甘茂二人內心難道就一點都不起波瀾嗎?

楚國大軍一出現在宜陽戰場之上,秦武王就大為震驚。當年張儀以商於之地六百里騙楚懷王與齊國斷交,導致楚國失去了漢中之地,秦、楚矛盾也因此而尖銳化。這次秦、韓決戰之際,楚軍趕來必然是不懷好意!想到這,秦武王動搖了,打起了退堂鼓。

秦武公的動搖,讓甘茂也有些驚慌——這將會令他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於是,甘茂趕緊勸說秦武王:“楚軍雖與韓國聯合,但絕不會替韓國先出兵攻擊秦軍;韓人也會擔心戰後楚國別有企圖。因此,韓、楚之間必定會互相防備。現在楚軍雖說來援救韓國,卻聲稱對秦國沒有怨恨,所以下臣知道韓、楚二軍必定會互相防備!”楚軍雖已出動,卻不敢公開針對秦軍,足見楚人開戰決心確實不強。

聽了甘茂這番分析,秦武王這才冷靜了幾分,暫時打消了撤軍的想法。可是,楚軍在一旁虎視眈眈始終是個威脅。如何才能確保楚軍不會發起突然襲擊呢?

這時,大臣馮章又獻上了牽制楚國之計:“宜陽城如果不能攻破,韓、楚必將趁我之弊,秦國就將遭受危機!不如許諾將漢中歸還給楚國以討好楚人。楚人如果不主動進擊,那麼韓軍就孤立了,將不會再對秦軍構成威脅!”

秦武王也沒別的辦法,只得依計而行。不過,馮章出使楚國後,在漢中這塊大餅的誘惑下,成功地拖住了楚軍的進攻步伐。為確保不出差錯,秦武王又暗中聯絡了身處前線的楚軍主將景翠,承諾把煮棗(今地不詳)送給他,希望他不要援助韓軍。

就在此時,秦人想不到的是,周王室居然也幫了他們一次。

在聽說秦國一定會攻破宜陽後,東周君心情頓時沉重起來,便問趙累:“你站在寡人立場,該怎麼辦?”

在經歷這場決戰之後,不管誰勝誰負秦、韓雙方都會損失慘重,坐山觀虎鬥的楚軍就必定會成為左右局勢的決定性力量。既然如此,趙累認為還不如先去討好楚軍主將景翠:“國君可建議景翠:‘您現在身處高位,戰勝,地位也無法再提升;不勝,就必死。還不如等秦攻破宜陽後才進軍,秦人怕您趁火打劫,一定會獻上寶物;公仲倗感激您為韓出兵伐秦,也一定會獻出寶物!’”

楚懷王原本就不想激怒秦國,秦人又獻上了重賂,連周王室都派人前來討好,景翠當然也就樂得清閒,在一邊觀看大戲了。

楚國的威脅解除,這讓秦軍徹底放下了包袱。甘茂連忙下令,對宜陽城發起了猛攻。然而,韓國人的抵抗依然頑強無比。憑藉險要及堅固的城牆,儘管秦軍猛攻了五個月,韓國軍隊依然堅守著宜陽要塞。

如此長久消耗下去,對秦國必然是極為不利。

見此情景,右相疾以及公孫奭天天勸秦武王撤軍,以免遭受更大的損失。聽著前方傳回的戰報,秦武王也知道,秦軍損失極為慘重,又開始動搖起來。於是,他派人召回了甘茂,說想要退兵。

秦武王的態度會轉變,甘茂早就預料到了。他也不爭辯,只說了一句:“息壤的盟約還在啊!”聽到這話,秦武王猛然醒悟過來,回道:“確實如此!”於是,秦武王堅定地再度增兵,又把甘茂送回了前線!

數月的艱苦征戰,已經讓秦國軍隊疲憊不堪。秦國高層對征戰宜陽決心的動搖,加劇了秦軍的厭戰情緒。雖然贏回了秦武王的支援,可在甘茂返回前線後,軍心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甘茂三次擊鼓命令全軍出擊,可士兵們都不願進攻!

看到這種情形,秦國右將軍尉提醒甘茂:“您還不動用軍法,就一定會兵敗宜陽!”

甘茂也知情勢極端不利,卻毅然答道:“我客居秦國而能得到相位,就是憑攻宜陽贏得了大王喜歡。如果宜陽不能破,公孫和樗裡疾一定會在國內詆譭我,公仲又會在外壓迫我,那我就再無出頭之日了!請明天再次發起進攻,如果不能攻破,宜陽外城就是我的墳墓!”說完,甘茂立刻集合全軍,當眾宣佈盡出家財來嘉獎那些有功之士。

重賞之下,秦國軍心大振。

第二天,秦軍將士個個奮勇爭先,終於攻破了宜陽要塞,還斬首六萬!

宜陽要塞一破,秦國東進中原道路上的最後障礙就被徹底拔除。秦武王興奮不已,親自隨軍進入了西周。卻不想樂極生悲,在與身邊力士比拼舉鼎時,秦武王不幸脫手,被巨鼎砸斷了小腿,數月後不幸身亡。

秦武王一死,甘茂的後臺也就消失了;陷入孤立的甘茂,不得不逃到了齊國。

甘茂攻克宜陽,是秦國第三次攻打宜陽。此前秦國兩次攻打宜陽,分別是公元前391年和公元前335年。雖然在公元前335年秦人也曾攻破宜陽城,但甘茂這次無疑意義最為巨大。甘茂這次攻克宜陽要塞後,秦國東進中原的大門就被完全開啟,再也無法關閉了。

但從第三次宜陽之戰的過程可見,整個戰事雖然秦軍實力明顯佔優,卻還是意外不斷。秦國究竟是憑什麼贏得了最後勝利?

為了攻破宜陽,秦國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除了巨大的物資消耗和人員損傷,為牽制楚國,秦國還被迫承諾歸還漢中之地。雖然事後秦武王反悔,但秦昭襄王上臺後,為緩和與楚關係,還是把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還給了楚國。為贏得宜陽要塞,秦國竟然在南方對宿敵作出了重大讓步!

可見,宜陽之戰不僅是軍事和物資上的比拼,更是秦、韓二國在戰鬥意志、政治以及外交領域的全面較量。雖然秦國綜合國力遠超韓國,但如果秦軍在任一領域出現短板,宜陽城就絕不可能攻破。

作為戰役指揮者,甘茂頑強的戰鬥意志與化解突發危機的能力,就是戰爭勝利最為關鍵的因素。遺憾的是,宜陽之戰的大功臣卻在政治鬥爭中失利,最後還不得不逃離秦國,確實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