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刺刀碾壓刀劍殖民時期英國人表示相信這話的人都死得特別慘!

編者按:在最近的網路上,有一種觀點,那就刺刀作為冷兵器完全碾壓刀劍,刀劍根本沒得打。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人知道了這個問題,他們一定會說:我信你個鬼。隨著火器在歐洲的大規模普及,戰爭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冷兵器日益衰退,火器成為絕對主流。除了仍然以近戰肉搏為主要戰鬥方式的騎兵外,幾乎所有的歐洲步兵的近戰武器都是刺刀。尤其在套筒式刺刀取代插入式刺刀之後,刺刀可以在不妨礙射擊的前提下使用,大大提高了其使用價值。而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持續上百年的關於刺刀與刀劍孰優孰劣的爭論。

當時有一些人,尤其是認為刺比砍強的人,極端地認為“刺刀永不失敗”。他們認為刺刀只需要幾英寸的刺深就能讓對手失去戰鬥力,所以優於刀劍。但是這種刺刀神話在實戰中卻屢屢被打臉,尤其在面對擅長使用刀劍的蘇格蘭人、土耳其人以及其他亞洲各地的土著的時候。很多記載記載了刺刀不敵刀劍的場面,比如《英軍歷史》說“刺刀不是籠手劍+小盾的對手”,阿里森爵士則表示“經常被證明的一件事就是歐式刺刀遠不是土耳其彎刀的對手”。而拿破崙在埃及也屢屢發現馬穆魯克的短彎刀+小盾的配置優於刺刀,阿科之戰,土耳其人的彎刀+匕首組合就勝過刺刀。

英國人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殖民戰爭中,也多次發現刺刀並不如理論上那樣優越,英式刺刀多次遭到刀劍的挑戰。比如在1773年的一次戰鬥中,Rohilla人猛烈衝擊英軍方陣,他們一手撥開英軍的刺刀,一手揮刀砍人,超過一個營的英軍擊垮。在與錫克人的一次戰鬥中,英軍第24步兵團800人中,有460人被砍死砍傷。而等101燧發槍團的一整個連隊被砍的只剩一人。同時期的土耳其禁衛軍也是使刀的行家,在戰鬥中他們一手揮舞舍施爾,一手揮舞亞特坎,是歐洲人白刃戰最畏懼的對手。不只是英國人,俄國人也深受土耳其彎刀的傷害。俄國陸軍元帥蘇沃洛夫曾經說過:“用刺刀捅土耳其人一下,然後再捅一下;即使他快死了,他也很可能一刀把你砍翻在地。”可見一斑。

英軍少將斯圖爾特就對刺刀必勝論提出批評,他認為很多刺刀的理論優勢,在實戰中卻並不總是能實現。比如在古爾登之戰,一群蘇格蘭高地戰士,揮舞著籠手劍,打垮了英軍幾個步兵團。他認為直到籠手劍在王室的命令下被禁止使用之前,刺刀都不是其對手。而一份關於蘇格蘭戰爭的論文則指出,火槍手的威力在於子彈,而不是刺刀。籠手劍足夠長,比刺刀更靈活。即使刺刀刺穿了對手,對方的武器長度也能夠保證雙殺。而一位叫做弗格森的軍醫則觀察到,蘇格蘭人一手舞劍,一手持匕首,同時胳膊上綁著一個用來格擋對方刺刀的小盾,在近戰中左衝右殺,如入無人之境。

相較於刺刀,傳統刀劍往往更靈活,更方便使用。單手刀劍重量普遍在2斤上下,雙手刀劍一般不超過4斤。而步槍則動輒8、9斤,比如三八大蓋全重就接近10斤。之語長度,雖然步槍總長更長,但由於步槍的型制所限,不能滑把,導致前手幾乎是固定不變的,以至於其有效攻擊距離大大縮短,與刀劍相差無幾,甚至還不如。以一個右撇子為例,則其持槍姿勢為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其使用刺刀的有效攻擊距離為刀劍到前手的距離+前臂(左臂)的長度。而三八大蓋+刺刀全長166cm,但是前手到刀尖的距離不過60——70cm。則其有效攻擊距離為70cm+左臂長度。而一個使用單手刀劍的人,其有效攻擊距離為持劍手臂+劍刃長度。而傳統單手劍刃長几乎都在70cm+。則兩者的有效攻擊距離至少是相同的。也正因如此,英軍米切爾中校觀察到,不論是蘇格蘭人,土耳其人,還是亞非地區的土著武士,他們最常用的一招就是一手抓住對方的刺刀,一手砍對方握槍的前手。(而“破鋒八刀”也有專門單手揮刀砍擊對手前臂的招法)他得出結論,像刺刀這種笨重的武器不可能比靈活而輕的刀劍更具優勢。

刺刀的停止作用也不好。英軍在作戰就多次遭遇如下場面:一刺刀把對方捅穿,對方在斷氣之前手中的刀卻不停地砍在英軍身上,很多時候都造成雙殺的結局。當1821年英軍入侵波斯灣時,他們排成刺刀橫隊迎接阿拉伯人的衝擊。這些阿拉伯人手持彎刀,不要命地撲了上來。他們一手抓住刺刀,一手揮刀砍人。很多人被刺刀刺穿,卻在死之前拉著對手陪葬。這不是孤例,英軍在非洲和印度面對祖魯人、蘇丹人、錫克人的時候,都遭遇過這一局面。

刺刀還有一個卡刺刀的問題。雖然理論上軀幹部位的穿刺傷,只需要幾英寸就能致命,但在實戰中卻大量出現刺的過深以至於卡在對方身體裡的結果。運氣好的,不過是多費一點力氣拔出,最差也不過棄之不用。但運氣不好的(佔多數)則要麼被垂死的對手一刀砍中,共赴黃泉;要麼是在拔刺刀的過程中毫無還手能力,被對方的同伴亂刀砍死。這是英國人在祖魯戰爭中總結的血的教訓。他們認為,最安全同時也是最有效的刺擊目標是對方的頭面頸部,因為這些部位不易卡住刺刀。但即使如此,一個在1879年Isandhlwana之戰中連殺四人的英軍下士,只是因為刺刀卡在對手喉嚨裡的一瞬間,就被對方刺死陪葬。在1863年的毛利戰爭中,英軍下士鮑威爾的刺刀卡在對手身體裡的當口,他的腦袋被一把戰斧一劈兩半。這種情況是如此普遍,以至於在當時的英軍中流行著一個片語“corkscrew bayonet”,直譯為“拔塞鑽刺刀”,就是用來形容刺刀卡在人體內變形,從而難以拔出的現象。

在一對一或者空間足夠大的單挑中,刺刀並不比刀劍更佔優勢。戰鬥的勝負往往取決於使用者的熟練度,還有那麼一丁點兒運氣。但刺刀的叢集作戰優勢是要遠超刀劍的。因為刺刀直刺所需的空間小於刀劍的揮舞空間,所以一個劍士可能同時面對三四把刺刀的攻擊。在叢集作戰的環境下,這是幾乎毫無勝算的。但如果劍士持盾的話,則能抵消刺刀很大一部分優勢。祖魯人還有阿富汗人都有多次利用盾擋住英軍刺刀的攻擊,從而為揮刀砍殺創造空間的戰例。

作者的話: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非黑即白的目的,得出一個刀劍碾壓刺刀的結論。全文基調似乎全是給刺刀找麻煩,但其實是針對一種謬論:刺刀淘汰了其他冷兵器。然而事實上,不是刺刀淘汰了其他冷兵器,而是火器淘汰了冷兵器。刺刀因為可以在不妨礙步槍射擊的同時使用而存活下來,於是這給人一種刺刀淘汰了其他冷兵器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