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豬肉的委屈煮不香怪我咯要我違背祖訓告訴你煮香香的密碼嗎

豬肉煮不香的說法從哪裡來的?

除了飯店大廚,差不多有做飯經歷的人,都會有抱怨,如今的豬肉怎麼煮也不香。尤其是自媒體火爆以來,這個說法成了定論,不需要誰再來證實。或者說,你根本不要有新的提法,現在的豬肉就是沒有過去的香!

如今的豬肉真的煮不香嗎?或者說只是人們的思維定勢,並不是煮不香?很有必要追根尋源,我們的豬肉從什麼時候不香的。網上隨便翻一翻,論點論據非常多,好在我們還都親身經歷過,挑三個主要的:

第一個,洋豬肉就是沒有土豬肉香。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豫南小縣城光山科委組織引進了幾頭外國品種豬,養在國營農場的豬場。這傢伙渾身雪白細長條,腹部往上略著不顯肚子,溜光滾圓,不像本地豬那樣憨態可掬,大肚子拖到地。及至殺了出肉,薄薄的肥膘,看著都是瘦肉。這下好了,大人們不愛孩子們喜歡。那時候日子還不寬裕,家庭主要吃豬油,買肉都挑肥膘好煉油。孩子們基本都不愛吃肥肉,撈著一頓肉,專挑瘦肉吃。

“洋豬肉不好吃,沒笨豬肉香!”第一次見到都是瘦肉的洋豬肉,大人們異口同聲這樣說。想想也是,那時買二斤肉,最好的是肋條,本地豬肉的肥膘有五指厚,可以煉斤多油,差不多夠用個把月。洋豬的肥膘勉強二指厚,只可當肉煮了,費不起錢。

就這樣,任你洋豬瘦肉多,個子大,長得快,就是沒有土豬肉香。於是,上來就被百姓這樣定論,一路流傳下來,大眾思維就被定勢了。

第二個,飼料裡一定兌有“激素”什麼的,要不怎麼長恁快?

當時引進外國洋品種豬,是為後來的規模化養殖作的準備。百姓能看到這樣的現象:養豬場很大、喂專門的飼料、小半年出欄。好傢伙,我們養頭豬一年多才長大,你們居然不到半年就出欄!

那時候人們見得少,搞不懂怎麼會這麼短時間就喂成了肥豬。於是找原因,品種不說了,瑪德洋鬼子一樣白淨長大。技術也不說了,那麼講衛生,豬圈門都不讓外人進。後來把焦點集中到飼料上:一定是裡面兌了激素等什麼東西,要不怎麼會吃得少還長得快?

這個說法流傳多年,直到這幾年才逐漸明白過來,全價飼料營養均衡,豬就吃得少還長得快。不過這個流傳多年的說法,卻成為豬肉不香的又一個重要根據。

第三個,吃不著土豬肉,怪外來品種的入侵。

這幾年小康了,大家轉而追求品質生活。雞鴨魚肉要土生土長的,蔬菜瓜果不要催生催熟的,糧食不要轉基因、最好還沒有化肥農藥的。城裡人稍有點條件,就會四處踅摸土豬肉,再貴也要買。這樣的意識狀態下,吃不到土豬肉,自然怪罪外來品種的入侵,把本土品種懟沒了。並因而反覆認定,土豬肉肯定比洋豬肉香。

豬肉為什麼煮不香?

五十歲以上的人還記得,過去的土豬肉,隨便炒炒煮煮都很香。用料極其簡單,蔥姜甜酒鹽是標配,祭(音zhǎ)肉條子肉紅燒肉也就多個大料。如今的豬肉還是這樣煮法,不僅不香,很多時候還有腥臭味,毛腥味就很難除。

如果按照專家們的說法,土豬肉和飼料豬肉沒什麼區別,甚至飼料豬肉還衛生些。那麼,按照千百年的煮法,為什麼如今的豬肉不如土豬肉香呢?究竟什麼原因?還挑三個主要的:

第一個,老司機遇到新路況。

話挑稠的說。土豬養一年多出欄,洋豬(下面統一用“飼料豬肉”)四個月出欄,兩相比較,土豬皮糙肉厚,飼料豬細皮嫩肉。還拿過去的老做法,煮現在的豬肉,想得到過去豬肉的味道,實在不現實。做過菜的都有這樣體驗,土豬肉下鍋見熱就香,越炒越香。飼料豬肉下鍋見熱就冒水,越冒越多,半天也燒不幹。你說這個“水”,腥味沖鼻該咋整?

所以人們都怪到豬肉打水,黑心商家殺豬前給豬拼命灌水,搞得豬肉裡水分過大。當然也存在這種現象,現在市場監管嚴了,沒誰敢明目張膽地打水。說到這裡是要證明,用傳統的煮肉法,煮不香現在的豬肉。

第二個,各種煮肉香味新增劑敗了我們的口味。

豫南小縣城光山有個流傳已久菜譜,叫“罐子肉”,如今叫做“信陽燜罐肉”。過去多數家庭過年殺豬有了豬肉,一部分就以罐子肉的形式儲存著,能吃到栽秧季節。做法尤其簡單,豬肉連肥帶瘦切了大塊,炒出油來,裝到罐子裡,油也倒進去。因為肉被豬油完全的矇住,再放不壞。

如今這個菜還是很香,但是怎麼也推不出去,信陽甚至成立了專門的推廣機構。就這樣多少年來,還是本地人吃,外地人從來提不起興趣。

其實不是肉不好吃,是當前的飲食市場把人們的口味帶偏了。一鍋開水倒一小瓶牛肉湯膏,立馬成了白花花香噴噴的牛肉湯,比熬一夜的骨頭湯還香。很多豬肉火腿腸,根本沒有豬肉,但卻滿是豬肉的香。

市場現狀是,煮豬肉根本不用多高的廚藝了,那麼多的香味新增劑,傻瓜也能輕易調出高檔菜餚的味道。以至於正經煮的肉反而不香了,口味就這樣被敗壞。

第三個,氾濫使用的調味料。

這幾年關注飲食健康的潮流興起,很多人開始啟動家裡的廚房,開始了自己做飯。豬肉煮不香咋辦呢?好辦,一是菜譜眾多,影片好學,照著做就是;再一個煮不香就多加香料。看過飯店大廚成盆的味精倒鍋裡,也看到過網紅大廚煮一個菜用一大堆香料。原來做菜很簡單,肉不香是味料不夠啊。

所以,這些迷途知返的家庭大廚師,煮出來的豬肉基本兩個極端:不是腥臭味依然在,就是全成了香料味,豬肉香早被死死摁住。

飼料豬肉就這樣煮,真的能煮香

前面說了那麼多,基本找到了飼料豬肉煮不香的原因,根本在於不瞭解飼料豬肉和土豬肉的區別,還用老辦法煮現在的豬肉。這一節分享為什麼飼料豬肉能煮香,怎樣煮香。再挑三個主要的:

第一個,食材“燒糊”了才香!

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人類的文明起始於主動使用火。這裡有個邏輯關係,人類為什麼使用火?大機率是火燒焦的動物肉很香,比生肉好吃很多。

我國曆史悠久,有傳說的彭祖燉了一盆野雞獻給舜帝,得到八百年陽壽的賞賜。距今說不清多少年,至少證明我國烹飪歷史相當的久遠。不論如今烹炸燉煮十八般廚藝多成熟,把食材“燒糊”仍然是烹飪的精髓所在。

這個烹飪密碼流傳至今。不信隨處可見,羊肉最香的做法,不是扒,也不是煮,更不是蒸,是烤。烤到外層有焦糊才算好。紅薯也是,所有做法不如烤紅薯香。

豬肉也是一樣。我前天做梅菜扣肉,不想用油炸,就煎了。有朋友看到笑侃,說肉燒糊了,給個差評。當然是調侃,但也說明個問題,這個“燒糊”正是把肉煮香的密碼,人們需要重新認識了。

第二個,不可忽視的“美拉德反應”!

把食材燒糊了會更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直到1912年,法國科學家美拉德(1878~1936,L。C。Maillard)對這種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說是甘氨酸和葡萄糖混合一起加熱到一定程度時,會形成褐色的“類黑精”,類黑精有著誘人食慾的香氣。後來人們把他的這個總結髮現,就用了他的名字命名,叫做“美拉德反應”。

煮肉香香的根源,我們叫燒焦,法國人叫美拉德反應,就是把肉煮香的奧秘。

第三個,飼料豬肉的正確煮法。

按照豬肉的烹飪順序,挑三個關鍵環節分享:

⒈控盡肉裡殘留的血水和體液。還要補充個基本原理:和土豬肉相比,飼料豬肉水分大,而且肉裡的水分不正經,都是殘留的血水和大量的淋巴液等體液。這些東西是肉煮不香的根源,甚至是腥臭味的根源,不去掉它們就難得肉香。

去掉的辦法不難,三個主要的:一是泡。大塊肉泡半天,小塊肉泡兩小時,以泡肉水不見血色為準;二是焯水。比如紅燒肉,大塊的多煮一會,小塊的少煮一會兒,以肉裡面斷了血色為準;三是換水再煮。清燉肉,不要土豬肉那樣水開撇去浮沫接著燉,要換水燒開了再燉。

⒉豬皮的處理很關鍵。很多人喜歡吃豬蹄,自己煮不好就買現成的,或滷或紅燒或清燉。看批次煮豬蹄的店家,有個做法基本一樣,都是先把豬蹄燒得胡扭八歪,然後泡水刮乾淨。你要問他為什麼這樣搞,得到的回答是好把毛搞掉。再深入一點回答,會是去腥,說是豬蹄的腥臭味都在皮裡,把皮燒焦,腥臭味就沒了。

說白了,煮香豬蹄的訣竅,恰恰在這一燒,還要燒到焦糊。知道了前面所說的“美拉德反應”,道理就能搞明白了,燒糊豬蹄外皮,根本就是得到美拉德反應,然後怎麼煮都少不了美拉德香氣。

於是,烹飪的訣竅就全部解密:紅燒肉要先燒焦,過油肉要炒焦,小炒肉都得炒到焦黃。那麼清燉肉能不能先把肉皮燒焦?我看可以,再燉出來香很多。

⒊必須“加油”!很多人都認定,本來煮的是豬肉,不說自身的油很多,起碼不缺油,幹嘛還加油?要知道飼料豬肉比起土豬肉,油少很多,特別是還挑著買瘦肉,肥膘幾乎沒有。除非五花肉,含的豬油還夠,其他的油均不夠用。

做粉蒸肉、梅菜扣肉一類大菜,必須得要加油。比如梅菜扣肉,梅菜泡發好後,擠幹水分,加很多的豬肉炒香,再蓋到碼好的肉片上面。這樣蒸出來,扣到碗裡後,梅乾菜比肉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