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松子"發芽"了,還能繼續吃嗎?

很多有殼食物,都自帶「好吃屬性」。藏在堅硬外殼之下的果實,口感油潤,鮮美香脆,雖然個頭小又不好剝,但就是讓人完全停不下來,沒錯,說的就是松子!

“多食松子,其壽如松。”這句流傳俗語,十分貼切的道出了松子受人喜愛的原因。中國人食用松子的歷史已經超過3000年,在唐朝時松子就被推崇為延年益壽的“長生果”,明代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裡描寫松子“氣味甘小無毒,主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臟、逐風痺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肥五臟,散諸風、溼腸胃,久服身輕,延年不老。”

現代人更是對松子喜愛的不要不要的。《2021年中國松子市場分析報告》就指出,2019年我國松子產量為13。38萬噸,截至2021年1-2月我國松子仁進口數量為4400。9噸,同比增長998。3%。

但細心點兒的吃貨在快樂嗑松子的路上總能遇上靈魂三拷問:為什麼我吃的松子裡總有幾顆能看到“芽芯”?我是吃到發芽的松子了嗎?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為什麼我們總能吃到“帶芽”的松子?

常識告訴我們,對某一部分食物來說,發芽意味著變質,也是不能再吃的明顯訊號。

我們吃的很多食物,其實是植物的根莖或種子,在適宜的溫溼條件下會長出芽,隨著時間流逝發育成幼苗。之所以有些食物發芽後不能吃,一方面是根莖或種子發芽後所含物質變化了,從對人體有益轉變為對人體有害,如土豆發芽後會產生一種叫龍葵素的毒素;另一方面發芽過程往往伴隨著黴菌的產生,如紅薯發芽的同時會出現黑斑,這是受到一種黑斑菌感染,對人體也有害,所以不建議吃發芽紅薯。

但需要明確一點的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松子的“芽”,卻並不一定是松子作為植物種子,經過長時間孕育即將長出幼苗的訊號。

這裡就要說一說松子的植物結構了。松子,顧名思義就是松樹的種子,松樹屬裸子植物,其植物的胚珠和種子裸露在外,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不會開花結果。換句話說,松樹沒有真正的果實,但卻有真正的種子,松樹的種子主要由種皮、胚乳、胚三部分組成。

對應到我們日常吃的松子,外面的硬殼和包裹仁的褐色薄皮即為種皮,松子仁則是種子裡的胚乳和胚。正是這樣的結構,讓芽芯成為松子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不存在沒有芽芯的松子。

當被採集的松子經過晾曬、人工篩選、高溫炒制等工序,成為一顆真正光滑香脆的“開口松子”,在這一過程中,高溫產生的氣壓會將松子體內的胚芽頂出來或頂掉,這一現象也被叫做“吐芯”。

“吐芯”是松子在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並不會影響松子的口感與質量。

而要判斷一顆松子是正常“吐芯”還是發芽了,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仔細觀察裸露在外的芽芯顏色,正常“吐芯”的松子芽芯呈白色或乳白色,與松仁的顏色差異不大,而發芽的松子芽芯則呈現嫩綠色,且比正常的“吐芯”要更為膨大一些。

松子,憑藉豐富的營養內涵和超長的食用歷史,已經成為備受青睞的“營養buff”。松子的主要成分仍然是脂肪,大約佔總重量的7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佔90%以上,有軟化血管和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此外松子的蛋白質含量也頗高,約佔14%左右,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松仁蛋白中目前已發現含有20多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松仁中都有。

松子中所含的磷脂、維生素E、植物蛋白、鉀、鎂、鋅等微量元素,對啟用酶的活性、促進蛋白質合成、抗衰老、抗缺氧、抗輻射、增強體力、提高耐力、消除疲勞、增加人體免疫功能等,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看到有芽芯的松子就懷疑吃到了“發芽”松子,可以說是對作為健康美食的松子最大的誤解了。接下來,就放心吃吃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