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美食文化以結構化方式,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深受吃貨們的喜歡!

美食文化以結構化方式,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深受吃貨們的喜歡

沈宏非曾經評價總導演陳曉卿:“陳曉卿的敵人,不 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敵意之學深淺,與城市體量 及其距離鄉村之遠近,成正比”。這說的是陳曉卿是個接 地氣的人,他追逐美食的源頭,他並不滿足於只是展現美食外在之美,也無意淺顯地解讀美食與人心的關聯,而是把美食放到了物種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的大背景下去詮釋。

全片中,世界美食佔到了三分之一,以 全球的視野來觀照中國美食,在中外美食相類似的儀式化的打磨中,更能釐清中國美食的流變,從而實現在更廣和 更遠的時空中思量食物對中華民族個性的塑形,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風味人間》為代表的中國美食紀錄片就是凝聚中華族群、辨識民族個性的最好文字。

故事是什麼?從當事人角度來說,故事是人物的主 觀經歷。美國學者安妮特·西蒙斯在《故事思維》中指出, “真實的經歷永遠不會是客觀的,故事都是從講述者的 一個視角或者數個連續視角講述的。如果你試圖讓故事 變得客觀,故事本身就已經被你弱化了”。從這個意義 上來說,全知視角的解說詞也未必能夠強化故事的客觀 性。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多類似“阿苗,剛滿20 歲,老家蘇北,3年前高中畢業,跟隨父母來到蘇州。父母 希望家裡的男孩能考上大學,阿苗是長姐,她需要儘快自 食其力”;“為家裡的小店採購食材,是阿哲每天的任務。 這個年輕小夥,儼然是菜場裡的老主顧。父親曾是酒樓 主廚,江湖人稱‘阿烏’。阿哲有四個姐姐,他是家裡唯一 的男孩”這樣的解說詞。

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表達,其實 對紀錄片真實性產生較大影響,在《風味人間》裡,這種 套路似的解說詞完全不見了,雖然感覺節目的故事性相對 減弱了,但紀錄片的真實性更強了,人物之間的情感關聯 更入人心。使得隱藏在美食背後的人情透過美食的極致 表達,直達人眼、人腦後潛入人心,因而更有韻味且更加綿長。《風味人間》也刻意減少了人物的採訪,減少了對人物故事線索的詮釋和推進,片中的人物都是直接與食 物食材發生關聯,人物之間的聯絡反倒弱化了,由此而來 的就是,片中的人物對白很少。伴隨全知視角的解說詞的 消失,美食成了片中最核心的觀照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