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8克、10克、13克,巖茶包多少克才算正常?包得少就是偷工減料?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前段在頻繁試小品種茶時,有位朋友路過。

拉她一起喝幾杯,給點試喝反饋意見。

於是她就成了義務試茶員。

兼職是順便幫忙拍幾張幹茶、沖泡、湯色、葉底的實拍照。

原因無他,滿桌子都擺滿了茶。

既要試,又要記,還要泡。

遇到大陣仗的試茶情景時,還真的顧全不了那麼多。

將茶樣齊齊整整地擺在桌面,3-4款為一組,同臺競技。

剪開泡袋,正準備往裡投茶時,忽而靈光一閃。

糟糕,忘了很重要的一步——稱茶。

朋友好奇,咦,這不是已經單獨包好的巖茶嘛,直接一次一泡不就行了。

不行!萬萬使不得。

因為這事,我們在試茶時曾吃過虧呢。

《2》

之前試過一批足火肉桂。

泡法呢,還是老規矩。

蓋碗沖泡,注入沸水,合蓋出湯,瀝出茶湯。

茶湯倒入玻璃公杯後,端起一看。

嚯,醬紅色的茶湯!

難不成,這茶發酵過頭了,怎麼看著這麼古怪。

嘗試性喝入一口,滋味呢,極煞極濃。

端起手中這杯茶,聞了聞,花香果香比較微弱,總體上是一股炭火氣息。

但就算這肉桂的火功焙得有些過,茶味也不該這麼濃啊。

淺淺一抿,苦味立刻像針扎那樣,將舌頭狠狠刺了刺。

又苦,又刺激。

這種苦苦的茶湯,如果實在要喝,建議一口悶。

基本談不上慢啜、細品,攪動、吮吸的必要。

趕緊先吞下去,舌頭才能少遭罪。

不然就是吐出來為好,儘量避免茶水在口腔內長時間停留。

好奇怪,這泡肉桂的香氣細幽,按理說山場不會太差,怎會出現這麼苦口的茶味?

難不成,裡面加了含有苦底的黃觀音?不應該啊,黃觀音的香氣透天,而這肉桂香氣細幽,不符合黃觀音的香氣調性。

難不成,做青走水時沒有走透,估摸著也不像,看著軍綠色的葉底,倒是蠻正常的。

那還能是什麼?

低頭一看泡袋,找到了答案。

原來這泡足火肉桂,足足包了13克一泡!

《3》

和8克一泡相比,13克這個數字有些誇張。

單論克數,接近翻了一倍!

但我們在泡茶時,還是按老規矩,用標準蓋碗泡。

蓋碗的容量,僅是110毫升。

注水量不變,而投茶量卻激增,難怪這杯茶會泡得這麼重口味!

說實話,遇到這麼重口刺激的茶味,很難細辨它的香氣型別、細膩程度、稠滑與否。

試茶時全部的注意力都被“重口味”吸引。

再說了,同時泡開多款巖茶。

擺成一排,輪流沖泡,直接對沖。

在互相對比PK的時候,得排除干擾項。

至少,茶水比例要一致。

兩泡肉桂在對比時,一泡包13克去衝,另一泡僅有8克。

即便前者贏了,也是勝之不武!

《4》

一款陌生茶拿到手,該怎麼鑑別它的品質?

答曰,試泡。

那試泡時,該用哪種方法?要不要學審評那樣,分別悶2/3/5分鐘再出湯。

麻花的想法是,按自己熟悉的泡法即可。

如果這泡茶悶了後,茶味特別濃重。

喝茶時,難以再從悶濃泡苦的茶湯裡,欣賞出醇厚、稠滑、香馥。

倒不如換成平日常用的快出水泡法,一探究竟。

上禮拜在大量試新茶時,雖說試茶任務量很大,但我們還是堅持每泡茶在泡之前,先倒出稱重。

不稱不知道,一稱嚇一條。

玉桂,包9。3克。

白雞冠,包8。6克。

矮腳烏龍,包10。2克。

最誇張的是,金觀音竟然包了13。2克!

呃,這誤差也太大了。

對待每泡巖茶的克重,麻花一直覺得,好茶不需加料。

再說,給多了也不需要。

因為這會讓茶味泡濃。

因為這會影響試茶公平性,導致茶味喝不準。

以那泡金觀音為例,還好在泡茶前,將它多包的5克幹茶稱了出來。

不然,一鍋囫圇亂燉,泡出來的茶湯不知該有多濃。

那泡本應花香馥郁,茶味飽滿的金觀音,極可能因為茶味濃苦被淘汰出局。

白白的就錯過了一泡好茶。

《5》

昨晚去某音逛了逛。

看到了一款又一款,低價到讓人咋舌的正巖茶。

每斤不過百的情況,比比皆是。

講真,這種低價傾銷的情況,早已經不是新聞。

懂的人,自然都懂。

按這種便宜價位買的茶,不是真貨,不可能真正產自正巖。

甚者,再稍微謹慎一些,遇到這麼便宜的茶,估計很多茶客在喝之前心裡會掂量一二——這到底能不能喝?

正當麻花感慨於,這些接近半賣半送的茶,價格怎會如此低廉時,看到一則買家秀評價。

圖片是用薄鋁袋子包裝的,滿滿一大袋的黃觀音。

看了下規格現實,足足有200克。

論數量,絕對是槓槓滴。

但那位買家留言裡,卻處處透露著無奈。

“每袋少裝點也行啊,裝怎麼大包巖茶不能喝,有什麼用。”

看了下圖片詳情,講真,圖中的黃觀音在我們眼裡,更接近邊角料。

很像巖茶在挑揀時,故意挑出來的蠟片、粗老葉集合體。

然後被人收了起來,再次做成這樣的改制茶。

一看幹茶品相,就問題多多,低廉不堪。

其茶味,可想而知有多糟糕。

難怪那位買家給出的評語是“不能喝”。

無獨有偶,昨天留言裡,也有茶友在回憶。

回憶自己第一次買巖茶的經歷。

第一次接觸巖茶,來自某寶。我在某寶上,買過肉桂,買過黃觀音……

我要說的,就是買黃觀音那次(姑且按標籤稱之為黃觀音吧),寄來的除了我買的,還有一大盒水仙,嗯,送了一大盒大概250g“老樅水仙”,現在想起來真是呵呵。

偶買噶,買黃觀音還送老叢水仙。

這賣茶邏輯,還真的讓人想不通!

講真,茶是買來喝的。

能不能喝,能決定一泡茶是否能當口糧。

好不好喝,能衡量這泡茶是否物有所值。

如果這滿滿一大包茶買入手後,自己沒有勇氣泡開喝,也完全喝不下。

到頭來,沒有半點意義。

一大包買了不能喝的茶,即便再便宜,也不建議入手。

《6》

每泡巖茶究竟該包幾克?

這個問題的本質,不是明面上8克、9克、10克那麼簡單。

而是看質量。

如果質量沒保障,就算包上滿滿一斤,又有何用?

這就像小數點後面的000000,毫無實質意義。

但也有人說了,每包茶爭取多包一些,顯得商家更加大方與慷慨。

同樣一模一樣的問題,之前麻花也有遇到過。

有茶友覺得,我們每泡只泡8克,是在偷工減料,因為外面都是包10克居多……

這就是想岔了。

只包8克,這是因為我們對這些茶有信心。

只要內在茶味積累足,8克一泡,綽綽有餘。

好茶不貴數量多,而是品質精!

更多關於巖茶的知識

喝巖茶茶醉?喝巖茶翻江倒海?喝巖茶滿口煙味?村姑陳給你支支招

武夷巖茶新手入門,該選擇喝貴的山場巖茶,還是便宜的口糧巖茶?

茶友來信,一般巖茶的烘焙期有多長?這要從巖茶的火功說起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喜歡喝武夷巖茶的你,聽說過巖茶裡的“倒青”嗎?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