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1979年劉祿曾赴美訪問,聚會上被一餐廳老闆認出:我當過您的俘虜

前言

1979年,在美國的一家餐館裡一位中國女遊客吸引了餐館老闆的注意,老闆時不時向著中國遊客的位置上看去,甚至躍躍欲試想要與她搭訕。

女遊客也注意到了老闆,她同樣不住地向老闆的方向看過去。

過一會兒之後,老闆試探性地走上前詢問:

“你是不是姓劉?曾經擔任過志願軍的翻譯員?”

看起來二人是相互認識的,可為什麼會如此陌生,他們之間又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咱們繼續向下看……

美國餐館的再次會面

1979年4月,正在外交部門工作的劉祿曾接到了一個任務,同著名教育家吳貽芳博士去往美國開展訪問工作。

接到任務以後,一行人開始了行動,他們踏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結束以後,他們來到了附近的一家餐館吃飯,想著現在還有時間,可以好好逛一逛這裡。可是沒想到剛進去餐館,就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餐館的老闆不知為何,一個勁兒地看向劉祿曾的方向,強烈的目光使得劉祿曾有些無所適從。為了搞清楚狀況,她也時不時地看向老闆,想知道這人到底是有什麼事情。

不看還好,一看果然發現了不對勁,;劉祿曾發現這個老闆非常面熟,自己好像在哪裡見過他。

剛開始,她以為自己可能認錯人了,可越看越確定這個人她一定認識。可究竟在哪裡認識的,劉祿曾說不上來,她腦海中開始搜尋有關男人的記憶,但依然沒有找到。

劉祿曾想著等一會兒結束以後,她一定要去問一問。可這個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們正用餐時,老闆朝著他們的方向走了過來。

劉祿曾

走到劉祿曾身邊,餐館老闆停了下來,他彎下腰低聲詢問道:“你是不是姓劉,以前擔任過志願軍的翻譯員?”

聽到這話,劉祿曾驚訝極了,她打量著男人回覆道:

“是的。”

劉祿曾的眼睛透露出了迷茫與不解,看起來她確實認識眼前的這個男人,可他究竟的是誰,為什麼自己一點印象都沒有。

許是看出了劉祿曾的疑惑,男子情緒更加激動,他不禁大聲地說道:

“在朝鮮戰場上,在志願軍戰俘營裡,我當過您的俘虜。過聖誕節時,發給我們的禮物——紅底上寫著白字‘和平’的小別針,至今我還儲存在家裡。”

說到這裡,劉祿曾終於恍然大悟,這位男子是之前在朝鮮戰場上戰俘營中認識的,名叫詹姆斯·伯納特。

老友相聚,他們瞬間淚流滿面,在認出對方以後,詹姆斯熱烈地與劉祿曾握著手,久久未鬆開。

劉祿曾(左二)與友人合影

許久未見的二人打開了話匣子,他們談論起了以前的事情,幾乎全都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事情。

曾經那段歲月對於二人來說都是極度苦澀的,可多年過去,那段經歷對於二人來說已經有了別的意義。

二人從以前談論到現在,好久之後才作罷。詹姆斯對於這位昔日友人極其熱情,他誇讚劉祿曾:

“你是中國來的民間大使,美中人民的友誼橋樑,我要向你學習。”

之後又向劉祿曾表示:等將來有機會了,一定要帶著全家人去往中國旅遊,並且看望她。

二人分別以後,身邊的人忍不住詢問:這麼多年過去為何他還能記得您,歲月流逝您的面容也發生變化,可這樣他還是能一眼在人群中認出您?

劉祿曾面露微笑回答工作人員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在他身上實行的優待政策很多。”

事實確實如此,劉祿曾在戰爭期間給予了這個年輕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幫助他度過了最艱難的那段時間。

劉祿曾舊照

上海名媛的從軍史

1949年,劉祿曾剛從學校畢業,年輕人剛出社會意氣奮發的精氣神在她的身上也都存在。

她是個女孩子,家裡本想讓她安定下來,去原本就讀的學校工作,正好也離家近。家裡生活富裕,不需要她掙錢來補貼家用,長輩也只希望能她能安安穩穩的。

劉祿曾原本願意聽從家裡的安排,去往學校。可沒過多久,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一大批青年背上行囊,前往朝鮮戰場。

突然的變化打亂了劉祿曾的生活步調,她的同學們放下手頭的工作,義無反顧地前往戰場支援。

如此情形帶給這個小姑娘很大的衝擊,她總覺得自己也得做點什麼。

彼時朋友告訴她:朝鮮戰場需要一批語言人才同抓獲的俘虜交流。聽說此事,劉祿曾頓時差察覺她的機會來了。

她將決定告訴家裡,未等他們同意,便與大部隊一同前往戰場。

1950年末,劉祿曾終於來到了朝鮮境內,作為特殊人才的他們被分配到了俘虜營中,主要負責的是審訊俘虜,瞭解他們掌握的全部資訊。除此以外,偶爾也需要他們去翻譯一些我軍截獲敵軍的情報、繳獲的戰利品資訊。

劉祿曾學過英文不假,但這個任務對她來說也沒有那麼簡單,她的主修其實是法律,因此在任務進行時遇到了許多難題。

首先是在與俘虜交談的時候,她得明白軍隊編制、敵軍概況等等,還有在翻譯時遇到的關於武器、軍事的專業術語。

為了提高效率,那段時間她一邊學習一邊進行著審訊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祿曾的學習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那些生硬拗口的專業術語她全都掌握,不僅如此,在審訊過程中她也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技巧。

審訊時,劉祿曾可以很輕鬆的撬動不願意開口的俘虜,得到關鍵資訊。

就拿那次來說,志願軍抓獲了一名極其傲慢的美軍飛行員,此人看到審訊人員是個小姑娘時,直接冷語相向:“沒想到,我一箇中尉竟然落到了一個小姑娘手中。”

美軍的言語全是挑釁,但劉祿曾並沒有因為他的一句話而惱羞成怒,她氣定神閒告訴對方: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將劉秉章,在那個時候他們的就已經被打敗過了,這有什麼奇怪的。

劉祿曾不慌不忙,反觀美軍飛行員直接洩氣,敗下陣來。

這樣的事情在劉祿曾發生過很多次,不過最讓她印象深刻的還是那次,與伯納特的初遇。

劉祿曾正在屋子裡翻譯檔案,突然一個士兵前來報告,說是有個俘虜裝病不願意勞動。

她趕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前往戰俘營檢視情況。原先她以為又是那些不安分計程車兵,可到了那人身邊她才知道,這人不是裝病,是真的發燒了。

劉祿曾趕忙吩咐士兵叫來軍醫,為他看病,隨後還免除了士兵的勞作,精心照顧他。

此人被劉祿曾的溫暖感動到了,他開始與劉祿曾交談。這名士兵名叫詹姆斯·伯納特,剛參戰不久。

長時間的相處下來,劉祿曾在伯納特的幫助下,對於這戰俘們的身份也逐漸清楚,她這才知道,原來這些美帝國主義所謂的精兵強將大都是被哄騙到的戰場上來的。

他們有的是在國內不受待見的黑人士兵,有的則是在國內犯過錯誤即將要面對牢獄之災的人,伯納特就是後者,為了免除牢獄之災,他被忽悠到這裡參加戰役。對於他們的經歷劉祿曾非常同情,也萌生出了想要挽救他們的想法。

劉祿曾勸誡伯納特:

“你在國內犯的是小罪,但你來朝鮮屠殺人民就是大罪,人民的法庭會重判你!”

這些人是被騙到戰場上的,屠殺朝鮮人民與我軍戰士也都是被逼的,劉祿曾必須要從源頭出發,將這些人思想徹底改變。

好在這個辦法確實管用,在她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下,這些戰俘的情緒終於緩解,他們由原來的恐慌、害怕、抗拒變得喜歡上了這裡,甚至戰爭結束也不願意離開。

劉祿曾說:戰爭期間,伯納特曾經告訴她,當志願軍的俘虜是一種慶幸。

戰場上的夜鶯

後來,朝鮮戰場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劉祿曾等人也來到了前線,聯合軍隊逐漸潰不成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上級將領派出了語言人才們前往戰場進行勸降工作。

戰俘營中的聯合國軍

得知此事,劉祿曾趕緊報名,只要是能為前線戰士們減少負擔,再艱難她都願意。

於是在部隊的安排下,劉祿曾等人來到前線,開始了勸降廣播工作。

那段時間劉祿曾每天都在戰爭結束以後向聯合軍隊進行廣播,廣播的內容有很多,但主要是對敵人喊話一些勸降話術。

“We want peace! We hate war!”

這是劉祿曾喊話最多的一句。最開始對於我軍傳來的這個聲音,敵軍非常惱怒,他們會進行反擊,對著聲音來源開火。

劉祿曾等人的處境危險重重,不過好在她們沒有被這樣的情形嚇到,敵人的炮火襲來以後,她們就換個地方繼續勸降。

她們的勸降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心理戰術,戰場上要想憑藉此戰術取勝也不是那麼簡單的,為了讓她的喊話能對敵軍產生作用,她專門對此做了研究。

起初她的喊話是宣揚我國國威,以此來讓敵軍產生害怕心理,從而投降。

可之後她發現這樣的喊話完全不起一點作用,甚至還會激起對方更加猛烈的反抗。於是開始改變思路,唸了一封在美軍士兵身上找到家書,結果還真的有了作用。

在那之後她順著這個方向,繼續著勸降,也研究出了一套適用於聯合軍隊的勸降話術。

除了喊話她還會唱歌、放音樂給美軍士兵聽,歌曲大部分都是美國的民間小調,對美國人來說也算是家的味道。

劉祿曾覺得這些人也不全都是十足的惡人,“家”或許會觸動他們。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在聽到《歡樂頌》《鈴兒響叮噹》等歌曲時,美軍士兵們的心理防線逐漸被擊破,不少人真的產生了動搖的心裡。

如此催化之下,那些原本意志就薄弱計程車兵們更是坐立不安,反對戰爭的情緒也更加濃烈,劉祿曾想要的效果終於達到。

後來,那時的美軍在戰場上形勢不明朗,已經有了節節敗退的趨勢。聯合軍隊的戰況越來越差,雙方開始了談判。

兩方指揮官停手,前方戰場自然也逐漸停了下來。戰場沒有了從前的激烈,許多戰役都是打打停停,大家似乎都在等著戰役結束的到來。

雖是如此,但總有一部分聯合軍隊戰士們不清楚前方談判的具體情況,於是劉祿曾就趁著這個機會,向他們播報談判情況。

劉祿曾會將前方的情況談判的情況透過廣播傳達,以此瓦解他們計程車氣,攻破他們的心裡防線。

在那之後,劉祿曾的廣播越來越近,次數也越來越多,在雙方距離不到二百米的地方,劉祿曾直接拿著喇叭對美軍進行喊話。

可即便這樣,美軍也沒有像從前一樣炮火打擊,只要廣播一出來,美軍就會默契停戰,靜靜地聆聽著來自對岸的聲音。

在那段時間,劉祿曾悅耳的聲音對他們來說是最大的慰藉,也是他們能寄託思鄉情緒的唯一途徑。

多年以後,當年參加戰役的美軍這樣形容劉祿曾:她的聲音就像夜鶯的聲音一樣動聽。

劉祿曾的聲音在那段時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戰場上的夜鶯之聲向雙方傳遞出了和平的信念,原本一身戾氣計程車兵們也放下戰鬥的執念。

1953年7月27日,《朝鮮軍事停戰協議》正式簽訂,前線的戰士得知訊息以後歡呼雀躍,這一天,他們真的等了太久。

朝鮮戰爭結束以後,劉祿曾隨著部隊回到了國內,過上了平凡的生活。生活趨於平凡,可過去的英雄事蹟不會。

後世在瞭解到劉祿曾的貢獻前往她家,進行採訪。在那次的採訪,劉祿曾講述了她與“戰俘”朋友的故事。

她告訴記者1979年的那次談話中,伯納特有一句話讓她印象極其深刻:“我們終於能以朋友的身份相見了。”

這個願望或許是他多年以來的心願,因為社會環境的原因,他或許早已將這個願望埋藏,但幸好隨著時間的推移,願望終於實現了。

《朝鮮停戰協議》簽訂

故事講述完畢,她的情緒依然激動,劉祿曾手舞足蹈地告訴記者:

“天下竟有這樣的巧事:當年在朝鮮戰場被我審訊過的美軍戰俘詹姆斯·柏特納,20多年後,在美國紐約我們又邂逅重逢,並結成為好朋友。這個戲劇性的情節,真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這次的經歷對於劉祿曾和詹姆斯·伯特納來說都是不可置信的,老友多年後的再次重逢,因之前的經歷在二人的心中早已被賦予了不尋常的意義。

最後劉祿曾感慨:

“我與詹姆斯不打不相識的友誼,說明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寬容博大與人道主義的俘虜政策的威力;標誌著人類正走向瞭解,走向相互尊重;證明了只要高舉和平與友誼的大旗,就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變敵人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