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沖泡綠茶、白茶、紅茶、普洱茶,記住4點,可以有效避免泡出濃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刷短影片期間,看到一段關於濃茶的解釋。

“如果你將茶湯味道泡得太濃,就往裡面加水稀釋,就像廚師在後廚做飯,一道茶出鍋前總要嘗一下鹹淡。”

兌水稀釋,不過是事後彌補。

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請客喝茶,當著客人的面,往濃茶裡摻水稀釋,這場景未免太尷尬。

再說,論茶湯風味,兌水摻水會讓茶湯變得古怪。

濃茶的濃苦滋味,雖說能得到暫時緩解,但茶湯平白增添了水味。

對待泡濃的茶,加水稀釋,治標不治本。

回到問題的根本,最重要的內容,在於提前預防。

從以下4點著手,避免濃茶的生成,才是關鍵。

《2》

一、適當投茶。

投茶過多,會埋下將茶湯泡濃的隱患。

不論泡什麼茶,投茶數量的控制,都講究適可而止。

以蓋碗泡茶為例,市面上常見的白茶、紅茶、巖茶、普洱茶等,推薦投茶量如下。

泡白茶,白毫銀針、白牡丹、春秋壽眉等,一概投茶5克;

泡紅茶,沖泡正山小種、煙小種、金駿眉、小赤甘等,投茶5克;

泡武夷巖茶,大紅袍也好,水仙肉桂也罷,建議一次泡8克;

泡普洱茶時,沖泡生普,投茶8克足矣。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投茶標準,清一色適用於110毫升容量的標準蓋碗。

注水時,水量別太少。

往蓋碗內注入沸水時,水位線接近碗沿,合蓋後沒有熱湯溢位,最為合適。

適量投茶,茶水比例適中,更能泡出適宜大眾的濃淡適中風味。

不過,哪怕是對照上述推薦的茶水比例,也有部分新茶友會感到困惑。

“5克、8克的投茶量,該怎麼把控呢?”

很簡單,買一把克秤放在茶桌上備用。

每次泡茶,先稱重,再衝泡。

精準控制投茶量,既能預防茶湯被泡濃,又能減少對好茶的浪費。

要是憑藉手感,隨便抓茶,萬一投茶太多。

原本僅需5克白茶,卻一下子猛增到7克、8克、9克,甚至更多。

這麼多的投茶量,肯定會將好茶泡濃。

若是沖泡荒野銀針、有機銀針、7年陳牡丹王等相對珍貴的茶葉。

每次浪費三、兩克的茶葉看似不多,但積少成多下來,可謂是巨大浪費!

《3》

二、別將茶葉弄碎。

茶味浸出速度快慢,也是造成茶湯泡濃的重要成因。

浸出快,茶味釋放過量,茶味易濃;

浸出慢,茶味緩緩釋放,更利於掌握茶湯滋味濃淡。

結合現實情況看,幹茶葉片保留相對完整的茶,不容易泡濃。

若是碎茶沖泡,情況則例外。

尋根究源,與茶葉的基礎外觀特性有關。

一片茶的誕生,來源自山茶科、山茶屬的植物。

不管是什麼茶,從植物學特點看,它的葉片都屬於“革質型”。

經歷製茶乾燥處理後,幹茶的含水量低,葉片易碎。

葉片保留完整的前提下,葉表的蠟質層完好。

沖泡時,幹茶遇水剎那,可藉助蠟質層充當屏障。

適當調節茶味浸出速度,類似防洪堤壩那樣,避免短時間內茶味過量浸出,造成茶味泡濃。

反之,若是茶葉比較碎,葉片分崩離析。

葉片表面的蠟質層防護作用,徹底失效。

碎茶在沖泡時,內在茶味物質一股腦兒地泡出。

哪怕泡茶技術再好,也不可避免會將茶味泡濃。

所以為了妥當利用碎茶,學問可不少。

平日撬茶餅時,每次撬碎的茶末可以積攢起來,積少成多後,到網上買點茶泡袋。

往裡少量裝入碎茶,將這些碎茶包用於玻璃杯泡茶或者煮茶,倒也方便。

若是按照常規泡法,麻煩較多。

哪怕依照標準投茶量,碎茶末沖泡時,前3-4衝左右茶湯滋味容易偏濃。

後續再續水浸泡,又會因為茶味提前過多消耗,造成不耐泡!

《4》

三、別提早悶泡。

幹茶遇水,一觸即發。

泡茶喝,是一場茶與水邂逅的藝術。

內質豐沛的好茶,浸泡時間不需太長,快速沖泡便能泡出精彩風味。

若是悶著喝,反而會提前消耗過多茶味,將茶湯滋味泡濃不說,還會影響後續的耐泡表現。

用蓋碗泡茶,提前悶泡是一大沖泡禁忌。

不管是什麼茶,浸泡時間都要遵從“先快後慢”的規律。

前5、6衝左右,茶湯滋味漸入佳境,茶味表現處於上升期。

這會兒,千萬別悶茶。

快速注水,快速出湯,快速瀝乾,泡茶務必求“快”,才是王道。

要不然,往蓋碗內注入沸水後,遲遲不出湯。

幹茶待在又悶又熱的環境內,內在的茶多酚、咖啡鹼等苦澀茶味物質快速釋放,匯入茶湯。

悶出來的茶湯滋味,苦、澀、濃。

刺激性太強,風味表現一言難盡。

倒不如快出水沖泡,更能泡出濃淡相宜,香清甘活的絕佳風味。

為了合理調節茶味濃淡,蓋碗泡茶並不是每一次都追求“快”。

連續快速沖泡多次,隨著大量茶味被消耗,一泡茶的風味表現進入尾聲。

步入尾水期後,若是繼續快出水,泡出來的茶味會偏淡。

適當坐杯,延長浸泡時間,促進內在茶味物質浸出,更能合理利用茶味!

《5》

四、茶水分離。

泡好一杯茶,茶具選擇很重要。

按基礎泡茶功能的不同,茶具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茶水不分離式。

包括玻璃杯、大茶缸、保溫杯、大茶碗、燜燒壺等。

另一類則是茶水分離式。

包括蓋碗、茶壺、飄逸杯、快客杯等。

泡茶喝,為了展現好茶的完整風味層次變化,逐次沖泡,逐道出湯,依次細品,才是上選。

若是追求簡化,用玻璃杯泡茶。

那麼,哪怕品質再好的茶,泡上2-3杯茶後,再次續水茶味立馬就淡。

對於茶水不分離的茶具,它們在泡茶時,一概不適合投茶過多。

僅需一小撮幹茶,便能泡出一杯茶。

投茶量太多,反而會將茶味泡濃。

而對蓋碗、茶壺來說,泡茶喝,務必要及時分離茶水。

茶味沒有泡淡前,別想著坐杯悶泡。

倒茶出湯時,茶湯務必徹底瀝乾,別拖泥帶水。

完全瀝乾,底部不留殘茶。

不然,剩餘在底部沒瀝乾的茶湯,會將茶味悶得極度濃重。

下一衝再次注水,這部分悶得濃釅不堪的茶水,兌入下一道茶湯內。

會像推到多米諾骨牌那樣,讓茶湯越泡越濃,越泡越澀。

鮮香醇爽,香清甘活的絕佳茶湯風味,難以呈現!

《6》

收到一條新留言,“喝茶不喝濃茶,哪能叫喝茶!”

且慢,這種說法太固執片面。

濃重苦澀的濃茶,多飲無益,會加重人體的腎臟和腸胃負擔。

咖啡鹼不耐受的群體,更是不宜飲入濃茶。否則會帶來喝茶失眠的困擾。

茶圈內,歷來不主張喝濃茶。

好端端的茶,沒必要非泡濃了再去喝。

喝好茶,濃非厚,淡非薄。

茶味濃淡與否,主要依靠泡茶方式調節(增加投茶量與浸泡時間等),與茶葉品質無關。

茶湯厚薄與否,能展現好茶的硬實力。

產區環境優越,製茶工藝到位的好茶,內在茶味積累充足。

沖泡時,即便是快出水泡茶,也能泡出醇厚稠滑的茶湯。

啜入一口,香滑無比,回味無窮,生津持久。

醇厚、細膩、茶香落水,回甘生津,才是實打實的品質展現。

先天底子不足的劣質茶,哪怕將茶湯悶得再濃,也不會帶來這般香滑美妙的湯感!

說到底,悶濃悶苦的濃茶,不推薦多喝。

溫茶淡飲更養人,泡茶時儘量避免將茶味泡濃,方能不負好茶!

更多關於泡茶的知識

大壺泡茶、大杯泡茶、蓋碗泡茶,誰才是中秋團圓夜喝巖茶的方式?

沖泡白茶的3大誤區,茶具、泡茶水、泡茶方式,一次性說清楚

從泡茶工具,到沖泡用水,再到煮茶方式,分享宅家喝茶泡茶的技巧

泡茶用水怎麼選?

泡茶有什麼誤區?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