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我為何花三四十萬囤LV

作者 | 李丹

編輯 | 陳芳

瘋搶LV

“我犯了什麼罪,讓我在LV門口排隊。” 2月2日,曾妮在社交媒體上發了句牢騷,沒承想引來一片附和。

曾妮自認算得上LV的常客,每年會進店消費兩三次,通常是給自己買生日禮物或者過節給父母買禮物。工作日排隊,再加上“要啥沒啥”,她還是第一次遇到。

在門口排了十幾分鍾之後,曾妮成功走進LV門店,她想買的是LV在去年7月推出的老花手袋——carryall,剛一問店員,就被告知,這款包沒有貨,“幾個月都沒見過這款了”。

本著“儘量別白跑一趟”的想法,曾妮又詢問了其他幾款包,全都沒貨。無奈之下,其“排隊十幾分鍾,問貨十幾秒”的LV行程就這麼結束了。

家住上海的羅敏最近也被LV“問什麼沒什麼”的架勢整無語了。1月28日,羅敏下班後驅車到國金中心,18:30左右排在了LV門前佇列長龍的最後一個。無聊等候的間隙,羅敏往前張望了一眼,不算上佇列裡站在家長身邊或發呆或東張西望的幾個孩子,至少還有18個人。

十幾分鍾之後,羅敏進了店,一問銷售,carryall、小號郵差、牛角、法棍、Buci這些款式都沒貨了。原本羅敏還計劃看完實物再決定買哪一款,但LV行情火爆到沒給她機會。

“確定要就直接訂”“有貨時肯定又得搶著買”……銷售一頓渲染下,羅敏最終決定盲買一隻米色牛角包。付完錢出門時,羅敏瞥了眼還在排隊的人群,估計得要個15分鐘到20分鐘。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奢侈品門店前大排長龍”的景象重回大眾視野,在所有奢侈品品牌中,又以LV更甚。

(圖源:小紅書截圖)

到底是哪些人在搶LV?第五大道奢飾品網CEO孫亞菲告訴市界,相較於其他品牌,LV的消費者畫像呈現兩個“極端”,一端是年齡在18歲到25歲之間的年輕人,有家底比較厚的,也有初入職場然後逢年過節給自己買來當禮物的;另一端則是年齡在40歲或者50歲以上的人群,普遍特徵是有一定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LV畢竟代表的是歐洲的老錢家族”。

從2006年開始在LV購物的田欣告訴市界,這些年下來,她在LV花了30萬元到40萬元,“早年間買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現在基礎款都齊了,有新款也會嘗試”。曾妮則告訴市界,她一個還在讀書的朋友,基本上每個月去一次LV,每次2萬打底,“可能還是家裡比較有錢”。市界瞭解到,有一個做二手奢侈品的老闆很愛收藏,家裡光LV的古董旅行箱就有200多個,價值不菲。

從目前來看,LV的火熱場景沒有時空限制,上海恆隆廣場、南京德基廣場、北京SKP、杭州大廈購物城、合肥銀泰中心、廣州太古匯等購物中心的LV門店先後被網友點名。無論休息日還是工作日,長隊照常排起,區別只在佇列長短罷了。常住迪拜、做些代購生意的馮婷則告訴市界,以前迪拜的一些LV店只是高峰期會排隊,現在全天都在排隊中。

事實上,“奢侈品”和“排隊”兩個詞有著某種天然的矛盾感。前者有一定準入門檻,後者則通常面向大眾消費。正因如此,當“LV門前大排長龍”的照片在社交媒體傳開後,戲謔頻出。有人笑稱“LV的排隊程度離譜到給人一種搶白菜的錯覺”,也有人吐槽“LV門前排隊的人比同商場排奶茶的人還要多”。

其實,門前大排長龍,只是LV銷售火爆的一個縮影。

田欣告訴市界,從她的購物經歷來看,LV都是一對一服務,一位銷售一次只服務一位顧客,碰上節假日顧客多,便會出現排隊的情況。但田欣也表示,不少顧客有了熟悉的銷售之後,會讓銷售幫忙預訂直接寄家裡,或者到店後直接越過排隊,由銷售領進店。

也就是說,儘管“大排長龍”是外界感知LV消費熱的普遍場景,但事實上,LV的更多銷售反倒不侷限於排隊場景。

方沛林告訴市界,她很少在LV門口排隊,通常是銷售給她留包然後在門口等她。最近的一次,方沛林從進店買單到離店,前後不超過15分鐘。

沒有銷售助力的林萌則把精力花在了蹲守LV小程式上。林萌一直想買LV的一款法棍包,微信上問了幾次門店銷售,均被告知訂不到,“預訂也不行,系統沒有開放”。於是乎,林萌一連刷了幾天LV小程式,看到有貨立馬付款16500元拿下。

當林萌把自己線上蹲LV的經歷分享到網上後,不少人前來詢問。大家普遍反映的是,最近LV真得太難搶了。

LV賺麻了

有錢人瘋搶LV,讓母公司LVMH賺了個盆滿缽滿。

不久前,LVMH集團公佈了2022財年財報,財報資料顯示,集團全年收入同比增長23%至791。8億歐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2%至210。6億歐元。緊接著,在業績釋出會上,LVMH管理層對外披露:LV品牌收入首次突破200億歐元,超過集團全年收入的1/4。

隨後,LV每天淨賺2。8億元的新聞衝上了熱搜,比茅臺的吸金能力還要驚人。值得注意的是,這是LVMH第一次對外公佈單個品牌業績。從這個角度來看,LV銷售創新高,對於集團的意義非凡。

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告訴市界,與其說LV做對了什麼,不如說這個品牌站對了位置,吃到了最大的紅利。“集團從一開始就把所有的資源對LV傾斜,無論是傳播、開店、產品創意還是人才。”周婷表示,集團之所以這麼做,邏輯很簡單,先斥巨資打造成功樣本來支撐股價和投資回報,有了賺錢機器再收購更多品牌。

LVMH是一個龐大的奢侈品集團。從1987年入主LVMH,到其後收購紀梵希、蒂芙尼,再到如今坐擁75個品牌,現任掌舵人伯納德 · 阿爾諾把極強的個人主義色彩寫進了集團擴張歷程。

1987年,由LV(路易 · 威登 ,主營奢侈品)和MH(酩悅 · 軒尼詩,主營酒業)兩家公司合併而來的LVMH並不太平,公司爭鬥不斷。隨後,受邀加入的伯納德 · 阿爾諾表面調解衝突,背地裡則秘密增持公司股票,並借法國股市崩盤之機大肆低價買入,躍升為LVMH的第一大股東。

再之後,阿爾諾“伺機而動,低價抄底”的經商手法被應用於更多品牌的收購。通常情況下,阿爾諾和LVMH先是選好目標,待公司內部矛盾激化或者陷入經濟低谷時,以相對低的成本完成對目標的收購。緊接著,對收購公司進行“清理門戶”,完全收為己用。

(圖源:視覺中國)

LVMH不斷收購的核心邏輯很清晰:既然奢侈品不能過度增長,那就把有歷史沉澱的奢侈品品牌都買過來。一方面,歐洲不少老店都是家族企業,其產品和品牌經過幾代人打造已經穩定;另一方面,單個家族難以透過自身完成規模化和國際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收購與被收購,是一個雙贏。

而LVMH對於收購來的品牌,也著實知道如何將品牌價值發揮到最大。一來,考慮到奢侈品賣的就是優於常人的設計,阿爾諾非常尊重設計師的創意,且善於啟用新鮮血液;二來,加入LVMH這個奢侈品巨頭,無形中也會讓品牌間共享資源。

從目前來看,LVMH已經是行業老大無疑。2022財年,LVMH、開雲集團和歷峰集團(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團)的營收資料分別為:LVMH年營收791。8億歐元、開雲集團前三季度營收150。67億歐元、歷峰集團全年營收191。8億歐元。

當地時間1月17日,隨著LVMH股價創下801。8歐元/股的新高,公司市值首次達到4000億歐元。根據彭博富豪榜單顯示,截至1月30日,阿爾諾名列榜單第一,其後是特斯拉CEO馬斯克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

而已經吃過中產階級紅利的LV和所在集團,還在一面開疆拓土,一面透過“去中產階級”來增強應對經濟波動的能力。

根據要客研究院近年來對高階消費的報告和解讀,“去中產化”趨勢正在加劇,中國高階核心人群消費者線上購買奢侈品的不敏感價格為2萬元。對於這部分核心使用者而言,全球危機並不對生活方式與消費產生直接影響。

資深“包迷”鄭琳琳告訴市界,近兩年,能明顯感覺到LV希望自身的品牌形象更接近愛馬仕。

“有錢人對於稀缺性是特別在乎的,到了一定的級別或者社會地位,就希望包和自己的形象掛鉤,尤其是有些人還喜歡研究包,對於包在市場上的一些發展趨勢,未來市場上的稀有度有自己的研判。”鄭琳琳表示,就她所知道的,LV從去年開始減產經典的老花系列,考慮到老花系列價位比較低,路上容易撞款,她也是知道減產後才買了幾個放著的。

此外,鄭琳琳還對市界表示,相對於經濟來源並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中產階級而言,奢侈品越是往高階走,越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自身品牌的抗風險能力。“把握住了最頂尖的有錢人,讓他們成為客戶的話,至少能保證品牌銷售的中位數相對穩定。”

人為製造稀缺感

為啥是LV被瘋搶?

一個最“近”的答案和漲價傳聞有關。社交媒體上,一些網友均表示被銷售告知“LV即將漲價,漲幅在8%到20%”,不少受訪者也對市界表示聽到了類似說法。

緊接著,有人盲猜LV“估計是捂著不賣,等漲價後再賣”,也有人戲謔“現在買LV,相當於漲價後的8折,這麼想,思路就打開了”。

追蹤奢侈品市場的網站PurseBop曾釋出過一組資料:低端奢侈品的價格平均每年上漲4%左右,高階奢侈品的平均漲幅在15%-18%之間。而作為皮具類三大頂奢之一的LV(其他兩大為香奈兒和愛馬仕),上一次漲價還是在2022年11月。

儘管LV漲價一事並未塵埃落定,且漲價傳聞也的確吸引來一部分消費者,但歸根結底,LV受追捧,更多指向的是其“人為製造稀缺性”的成功。

阿爾諾曾坦言,奢侈品品牌的樹立要比其他生意難得多,“它需要創造一種根本不存在的消費需求”。

隨後,在阿爾諾的帶領下,LV們摸索出了一套塑造奢侈品牌的公式:第一步,充分挖掘品牌歷史,並啟用合適的設計師對歷史加以詮釋,從而定義出品牌身份;第二步,嚴格控制品牌銷售,人為製造稀缺性;第三步,善用營銷手段,巧妙造勢,吸引眼球。

孫亞菲告訴市界,她2009年剛開始做奢侈品電商那會兒,LV的基礎入門款Neverfull大概5000元出頭,“當時LV給人感覺在嘗試拓客群”。待到“市場買菜大媽都開始拎著LV包”的時候,品牌開始嚴格把控低端線購入門檻,調高入門款價格。現在,同樣一款Neverfull在官網的售價已經到了14400元起步。

一邊是抬高准入門檻,另一邊則是維繫“高傲”姿態。

據孫亞菲介紹,香奈兒曾經開進過美國紐約州附近的一家奧特萊斯店,之後覺得掉價就退出了。自此之後,無論LV、香奈兒還是愛馬仕,這三大皮具類頂奢品牌便和“打折”二字絕緣了。對比來看,像是Gucci、Dior這些以走量為主的品牌,不僅有奧萊店,還有過季商品打折促銷,導致商品價差比較大。

除堅持不打折之外,為了維繫姿態,LV還會剋制全面商業化,“假如出了一款獨特款,賣完絕對不追加生產”。

上世紀末,有學者曾透過研究得出一個描述奢侈品品牌知名度、消費者渴望程度和購買行為之間的關係公式,得出的結論是,奢侈品既要提高知名度,又不能讓所有人都能買得到。

(圖源/市界)

具體到LV身上,其一方面透過各類廣告、賽事贊助,潛移默化影響普通受眾,讓大眾瞭解其百年曆史、行李箱故事,從而產生一種“以擁有LV為榮”的心態,另一方面又透過把控價格體系維繫品牌調性,營造出“想而不得”的夢想感,遊刃而有餘。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被問及LV為啥受追捧時,不少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買LV保值”。近一兩年,在股市波動、基金虧損的大背景下,奢侈品保值的說法尤為顯眼。不久前,香港富豪劉鑾雄要拍賣76只愛馬仕包的新聞引發熱議,讓“奢侈品保值增值”的說法重獲新生。

但事實上,鑑於奢侈品歸根結底仍是消費品,其保值增值並不具有普適性。或者說,LV並不算保值增值的“優秀選手”。

熱衷買包、往裡砸了上百萬元的鄭琳琳告訴市界,LV的玩法和香奈兒、愛馬仕不同,愛馬仕主要做配貨,得配貨到一定額度才能買到想要的包。因此,市面上愛馬仕包的定價,並不是消費者真正拿到手裡的價格,“要把配貨的溢價都算進去”。鑑於此,愛馬仕輾轉到中古或者二手市場,價格是一路飆升的。

與之類似,香奈兒一方面每季度都會出新款,尤其一些有設計感的爆款很難搶,另一方面也在效仿愛馬仕做配貨。相較而言,“沒啥玩法”的LV算不上太保值。

迴圈時尚生活方式電商平臺紅布林告訴市界,奢侈品在二級市場的估價受到品牌價值、市場流行度、獨特性、新舊程度等因素影響。二加中古老闆Neel也向市界表示,奢侈品回收和二手車一個道理,“一是看使用年限,二是看使用痕跡”。

從業十餘年,Neel發現,排除硬性瑕疵問題,近三五年LV老花包的做工有些“越來越粗糙”,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在二手市場的估值。

此外,Neel還告訴市界,隨著LV在國內外專櫃價差變大,LV在二手市場愈發賣不出價格。“打個比方,同樣一款LV包,國內專櫃賣24500元,國外退稅後17800元,回收價肯定不會高於17800元”,Neel表示,奢侈品能不能保值看的不是漲價頻率,而是供求關係。

奢侈品數字營銷博士包無瑕曾對市界表示,奢侈品是一個築夢的行業,是有錢人的日用品、普通人觸及不到的渴望。成功的奢侈品從來不會“既要高階消費者,又要大眾消費者”,這是品牌的課題,或許也是消費者的課題。

(文中消費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