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薩爾滸戰役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薩爾滸戰役的影響有哪些呢?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都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軍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雖然薩爾滸之戰距離明朝滅亡還有數十年的時間,但是,這場戰役讓明朝損失慘重,這無疑為清軍入關埋下了伏筆。

一、戰爭背景

明朝萬曆皇帝在位時,在邊境地區設定“九邊”,即九個重鎮,其中遼東轄今遼寧大部地區。明朝對女真各部的態度,主要是進行分化和拉攏,使其互相對立,以便分而治之。明朝後期,因忙於平定關內起義,無力顧及遼東事務,駐守遼東的明軍,訓練荒廢,裝備陳舊,缺糧缺餉,虛額10餘萬,實有兵不過數萬。加上守備分散,軍隊戰鬥力差。

與此相對應的是,女真人分編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6萬餘人,其中主要為重步兵。此外,還修築了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等城堡,補充馬匹和戰具,屯田積糧,積極備戰。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明朝的整體實力要碾壓後金,但是,在遼東一帶,後金其實具有一戰之力的,這也是努爾哈赤能夠打贏薩爾滸之戰的重要原因。

二、戰爭起因

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正月,後金努爾哈赤決意對明朝用兵。農曆二月,努爾哈赤召集諸臣討論用兵方略,決定先打遼東明軍,後並葉赫部,最後奪取遼東。農曆三月間,後金加緊秣馬厲兵,收買明將,刺探明軍虛實。在經過認真準備和精心籌劃之後,努爾哈赤在農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反明,歷數明朝對後金國(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狀,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軍所攻佔。後金軍襲佔撫順、清河後,曾打算進攻瀋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於九月主動撤退。

在撫順之戰取得成功之後,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正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得到二十多個寨子。聽說有明朝的軍隊來了,這才回去。明朝的楊鎬派遣使者去後金商議罷兵,努爾哈赤回覆書信拒絕。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約87000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等大軍13000人,共約11萬,號稱20萬(一說47萬)。由於明朝財力比較緊張,所以,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於是,薩爾滸之戰正式爆發了。

三、戰爭經過

在薩爾滸之戰中,明朝一方集結了大約11萬大軍,原擬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出邊進擊,但因天降大雪,改為同月二十五日。此戰,明朝大軍雖然擁有整體兵力上的優勢,但是,楊鎬採用了兵分四路的策略,這其實給了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機會。

四路明軍出動之前,作戰企圖即為後金偵知。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明朝的將士之中,已經有不少被後金一方收買了。在此基礎上,明朝大軍的作戰意圖等資訊,自然被努爾哈赤提前得知了。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在薩爾滸之戰中,後金一方已經提前知曉了明朝的動向,但是,明朝卻對努爾哈赤的動向一無所知,這無疑是影響戰爭走向的重要因素。

努爾哈赤探知明軍行動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6萬兵力集結于都城附近,準備迎戰。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三月初一,明朝杜松軍突出冒進,已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分兵為二,以主力駐薩爾滸附近,自率萬人進攻吉林崖。

對此,努爾哈赤看到杜松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一面派兵增援吉林崖,一面親率六旗兵4萬5千人進攻薩爾滸的杜松軍。次日,兩軍交戰,努爾哈赤乘著大霧,越過塹壕,拔掉柵寨,攻佔明軍營壘。後金駐吉林崖的守軍在援軍的配合下,也打敗了進攻之敵,明軍西路軍主將總兵杜松、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都在戰鬥中陣亡。明朝西路軍全軍覆沒。

明軍主力被殲後,南北兩路明軍形孤勢單,處境不利。不久之後,北路明軍大部被殲。明軍副將麻巖等皆被殺,總兵馬林僅自己率數人逃走。明朝劉綎所率的東路軍因山路崎嶇,行動困難,未能按期進至赫圖阿拉。因不知西路、北路已經失利,仍按原定計劃向北開進。努爾哈赤擊敗馬林軍後,立即進攻劉綎所率的東路軍。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薩爾滸之戰中,後金將士可謂行動迅速,令行禁止。與此相對應的是,明朝將士則是號令不一,這其實有點像戰國時期的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之戰。在戰國時期,山東六國曾多次組成聯軍進攻秦國。但是,因為各個諸侯國之間沒有團結一致,這讓秦國大軍能夠各個擊破,從而逐步消滅了整體實力佔優的山東六國。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三月初三,劉綎先頭部隊進至阿布達裡崗時,遭到伏擊,兵敗身死。努爾哈赤乘勝擊敗其後續部隊。楊鎬坐鎮瀋陽,對三路明軍沒有作任何策應。等到杜松、馬林兩軍戰敗後,才在三月初五,慌忙傳令李如柏率軍回師。對此,因為後金哨探在山上鳴螺發出衝擊訊號,李如柏軍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1000餘人。

四、戰爭結果和影響

薩爾滸之戰,以明軍的失敗、後金軍的勝利而告結束。此戰,明朝一方損失了5萬精銳力量。明軍主帥楊鎬兵敗之後立即引咎辭職,後被拘押,崇禎二年(1629年),楊鎬兵被崇禎皇帝處死。在明朝元氣大傷的背景下,後金不僅穩固了自己的局面,更掌握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從這一角度來看,薩爾滸之戰的勝利,無疑為清朝大軍入主中原埋下了伏筆。在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很難在遼東戰場組織這麼大規模的進攻戰役了,換而言之,明朝只能依靠城池來持續防守。但是,因為關內的起義不斷,這讓明朝無法長期兩線作戰,最終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