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周武帝宇文邕殺了權臣宇文護及其親信後獨攬朝局,他為何要滅北齊?

周武帝宇文邕殺了權臣宇文護及其親信後獨攬朝局,這個隱忍多年的皇帝終於能當家作主了,他覺得自己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而在眾多的小目標中,消滅北齊、一統北方是他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北齊雖混亂,但也不是小村落,宇文邕想要完成這個目標,必須要做好方方面面的準備,足夠的兵源和錢財是重中之重,可是當時的北周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怎麼辦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呢?宇文邕想起幾年前有一個叫衛元嵩的人建議自己滅佛。

衛元嵩這個人頗有意思,他並不是按部就班的古代知識分子,當然,按部就班的人也不可能提出滅佛這麼瘋狂的建議,尤其是在佛教鼎盛時期。衛元嵩小時候不喜歡當一個乖學生,反而在陰陽曆算方面頗有成績。大概是這行在當時屬於冷門學科,他啃了幾年書本後發現並不受重視,為了獲得更高的名氣和社會地位,他不僅改專業,還改學校了。

當時佞佛之風盛行,衛元嵩為了迎合社會,就在益州野安寺身披袈裟剃髮為僧了。說到這裡就有些《西遊記》的味道了,《西遊記》中孫悟空到菩提祖師處學藝,菩提祖師要教他“術”字門中之道、“流”字門中之道”、“靜”字門中之道種種學問,誰知這潑猴竟然通通否決。並非孫悟空頑皮不肯用功,而是這些道理他都沒看上。最後菩提祖師教他“長生之妙道”,悟空就學得很好。

衛元嵩也是如此,他雖然聰慧異常,但並非單純的皈依佛門,而是為了出名。

因此他在佛寺中也不是遵守清規戒律之人,反而顯得處處叛逆。有一天夜裡他對自己的老師亡名法師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皂白其可得哉。”世人寧願相信聽到的也不願意相信看到的,我如何才能得償所願呢?

亡名法師知道他的心思,教導他說“若不佯狂,不可得也”。想要達到目的,只能狂妄不羈。衛元嵩聽完後深以為然,此後他時時有驚人之語,甚至瘋瘋癲癲。眾人還真的都吃這一套,每次衛元嵩出現都會有一群人追隨。他若是隨口對局勢說出幾句點評,更會引起眾人追捧。衛元嵩可以說成功了。只是這種出風頭的日子剛開始還有點意思,時間久了也就厭了。並且衛元嵩認為蜀地狹小,自己理應有更廣闊的世界。於是他易俗服入關,交遊權貴。

從蜀地到北周都城長安,衛元嵩走過千山萬水,也踏遍上千寺廟。北周的廟宇大抵是什麼情況,北周的僧侶大概是什麼水平,衛元嵩全都心中有數。到了長安之後衛元嵩一邊結交權貴一邊考察市場行情,他發現北周不僅佛教興盛,道教也被權貴所鍾愛。於是他脫去袈裟換上道袍,再次改行。

在此期間他研究道教經書,與道士張賓成為至交,在道學上更上一層樓。因為在京城混得開訊息自然靈敏,他在種種蛛絲馬跡中猜到周武帝要吞併北齊,可是困於錢財和兵馬不能成行,立刻就意識到機會來了。

他給周武帝宇文邕上書:“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當時的周武帝還處於宇文護的監視之中,佛教對國家政治經濟的影響也沒有深刻的瞭解,因此衛元嵩這話,他聽聽也就算了。如今自己真正當家作主方知柴米貴,為了逃避國家徵兵和賦稅,選擇出家剃度的人越來越多,天下戶口被寺廟佔據了一半。如今國家週轉艱難甚至入不敷出,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攻打北齊,就是維持現狀,都不可能。

那麼是否要採取“滅佛”運動呢?周武帝很猶豫。作為出身皇家、經歷過血雨腥風的人,他對佛教哪一套因果迴圈的理論不見得多感興趣。但身為統治者,周武帝深知佛教對統治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寺廟確實侵佔大量國家土地,人數眾多的僧侶也令國家徵兵困難,但南北朝時期政權動盪百姓生活困頓,而佛教的教義能欺騙和麻痺廣大窮苦大眾,百姓對窮苦生活逆來順受,國家自然也就安穩了。因此南北朝時期無論哪個政權都佛寺林立,統治者知道佛寺與自己爭奪土地、金錢和兵卒,卻也樂見其成。宋文帝劉義隆說百姓若是都虔誠信佛,天下太平為期不遠。梁武帝蕭衍把佛教定位國教,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因此想要滅佛,不僅要遮蔽掉佛教“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的理論,還是推翻了群眾心中逆來順受、不爭不搶的心理。這對於國家安穩十分不利。

縱然有這麼多的困難,但是周武帝在看到國家現狀之後還是決定滅佛。這時宇文護已死,大權在握的周武帝可以放開手腳在這片江山上揮毫潑墨。他在宇文護被殺的第二年召集僧侶、道士、百官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說是討論,但皇帝宇文邕心意已決,無論結果如何,佛教在北周都將走向衰落。這次討論的結果是儒釋道三教順序為“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最後”。這是一個明確的政治訊號,只可惜很多佛教徒沒有看懂周武帝的心思,還在他面前一個勁的爭辯。殊不知在心意已決的帝王面前,爭的越多,敗的越快。

這次討論半年之後,周武帝開始滅佛。他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之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周武帝雖說“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但他並沒有向魏太武帝那樣血腥。魏太武帝因為發現僧尼不守清規,長安佛寺僧人更是與起兵反魏的胡人蓋吳有所勾結,氣憤之下命令各州誅殺僧人,禁止百姓信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禁止私養沙門,若有違反誅滅滿門。魏太武帝是真正的滅佛,而周武帝,只是抑制佛教發展。他拆佛寺毀佛像,但並不屠殺僧眾,甚至還保留幾百名高僧在京城鑽研佛法。可見周武帝並沒有想把佛教一網打盡,只是當宗教發展與國家目標相沖突時,他選擇了國家。

周武帝滅佛成果顯著,滅佛令頒佈兩年之後北周滅北齊,周武帝一統北方的霸業就此成型,隋朝後來能在短時間內一統天下,也是站在周武帝的肩膀上前行。周武帝滅佛之舉深受後人肯定,那麼建議他滅佛的衛元嵩呢?他身為佛門弟子為何要這樣做?衛元嵩也曾披上道袍,周武帝在滅佛初期同樣抑制道教發展,衛元嵩如此背叛師門,是深明大義還是利慾薰心?

我認為衛元嵩是一生都在向著目標前進的人,而他的目標也簡單,就是求名求利。衛元嵩小時不事生產,因為他知道這行不能讓自己出人頭地,就如同當年的劉邦。當時沒有科舉,衛元嵩知道自己即便吃透四書五經也無法鯉魚躍龍門,那還當什麼乖學生,劍走偏鋒才能與目標近一些,於是在別人學習儒家經典的時候他鑽研陰陽曆算,卻沒想到這行太冷,他雖小有所成,但無人引薦也是枉然。想了想,還是學個熱門專業吧,於是他剃髮為僧投身寺廟。

當和尚雖說是熱門專業,但僧眾太多,即便衛元嵩有天賦,可想要在幾百萬的信徒中脫穎而出,難度相當於中幾個億的彩票。沒辦法,為了達成目標,他只能在熱門學科中當一個另類的人,他裝瘋賣傻博取眾人眼球,也成功了。這時他又發現家鄉太小,想要有一番功業就得去京城。於是他來到長安,還為了結交權貴穿上道袍,這樣佛道兩家,他就都能說上話了。接著他又用自己敏感的洞察力發現了皇帝的野心,多年積累下來的閱歷和學習得到的知識幫助他及時抓住這次飛黃騰達的機會。最終周武帝滅佛取得極大成功,衛元嵩,自然也成為功臣。

如何評價這位聰明人呢?深明大義,他沒有達到這個高度。利慾薰心,他在追求權勢的路上也沒有滿手鮮血。不說別的,他沒有建議周武帝誅殺僧眾,可見不是枉顧生命之人。姑且,就把他算作一個,有野心有能力,行為做事有底線的投機者吧。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